【“万象耕新”好风貌】
用北斗为播种导航、借助无人机施肥打药、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精确测算肥料需求……随着气温转暖,各地陆续进入春耕,越来越多新农人运用现代技术和科技装备,呈现“万象耕新”好风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部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可喜的是,一些年轻人正带着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投身希望的田野,为“三农”注入科技新活力、增收新动力。
新技术,让春耕事半功倍;新理念,让耕作变得很“潮”。新农人中不乏“90后”“00后”,他们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乐于学习、掌握、应用农业新知,甚至自己就是农科、机械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人当起“带头人”,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带动更多农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创客们还积极融入互联网,直播绿色农业,打造“爆款”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积累品牌效应,结合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再通过电商物流,形成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直通车”……
实现有关目标,关键在人。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和引才力度,助力新农人、农创客在梦想的沃土扎根,茁壮成长。
【破解“自我加码”的三重心态】
基层减负是件好事,干部欢迎、群众叫好。有媒体调查发现,明明要卸掉包袱,一些基层干部却选择“自我加压”“主动加码”,和减负精神背道而驰。
啥叫“自我加压”?顾名思义:已经简化的材料,还要“叠叠不休”,美其名曰“按惯例”;已经砍掉的事项,依然照查照报,追求“工作全面”;非必要的工作台账,坚持留痕,以备“不时之需”……凡此种种,违背了精神,徒增了负担。
一件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事,怎么就走偏变形?从三种心态中不难发现端倪:
一是,畸形的政绩观在作祟。“做给领导看,说给上级听”的功利心,让一些干部把精力放在“材料的战场”,但须知,材料过多过繁并不代表现实工作有需要,更不等于实际工作有成效。
二是,政策的稳定性有顾虑。基层减负强调再强调,但仍有个别基层干部担心“雨过地皮湿”,万一哪天政策有变,不“留一手”,以后更说不清楚。
三是,工作的能力本领存在欠缺。以前是一沓纸,现在只有几页纸,离开数据、材料和素材,个别干部干事就没了章法,不知道从何下手。
当然也要看到,基层干部“自我加压”的困境,是阶段性的,也是极个别的。基层减负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还得继续常抓不懈,直到取得完全胜利。
【民宿何以成为“幽灵”?】
兴冲冲到了旅游目的地,却发现网上预订的民宿像“幽灵”一样消失了……
近期,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幽灵民宿”消费纠纷案件。此前,原告孙先生在某APP平台上成功预订民宿,临时被告知无法入住。更让人咋舌的是,不仅民宿没有订单中展示的房型,竟然也从未接到过平台订单。这一事件导致孙先生及家人外出期间被迫多次更换酒店。最终,朝阳法院一审判决提供预订服务的旅行社赔偿损失3500余元。
记者调查发现,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幽灵民宿”的消费纠纷屡屡见诸网络投诉平台。有的地址模糊不清,有的房型“货不对板”,甚至有的连订单都是假的。
“幽灵民宿”乱象既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潜藏着安全隐患。有律师提醒,有的“幽灵民宿”既无工商登记手续也未到派出所备案,民宿内的消防设施、卫生和安全保障条件等也达不到旅游住宿标准,旅客人身财产安全难以保障。
清除“幽灵民宿”,必须系统性治理相关灰色利益链。这是数字时代消费者拥抱“诗与远方”的美好期待,也是法治护航文旅消费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