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用时光反复擦拭的人生镜像

日期:03-18
字号:
版面:04版: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流泉

  洪峰十年磨一剑。《反复写到时光》这部诗集可以说是诗人在一种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用时光反复擦拭的人生镜像。它是记录,是感悟,也是一个诗人在记录和感悟的同时,对于人生或这个人生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探寻与叩问。

  洪峰出道很早,大学期间就开始写诗了。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无论时光怎样崎岖,作为一位诗人,洪峰的一颗“诗心”始终没有变。在他的笔端,“光亮”是主旋律,即便身处苦难,我们也能看到蕴涵在苦难之中的那一道道“光”。在这个世界上,唯有“美好”方能濯洗心灵。在洪峰文本中,我们是能清晰感受到如此的一种诗写态度的。因而,某种意义上,洪峰更像是一位“美好时光”的编织者,而思考生活、观照世界则成为串联一切的丝线。

  诗集由“寂静比草木还深”“愿人间无恙”“像草木一样行走”“反复写到时光”四个小辑组成。每个小辑虽各有其侧重点,但辑与辑之间却又有内在关联。从乡土情到亲情再到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之情,其间一直容纳着两个关键词,即“草木”与“时光”。在我看来,“草木”喻指乡土,也喻指人在尘世中的处世态度,而“时光”则是大地之上纵横捭阖的见证者,它为所有事与物的“生发”“撕裂”“和解”及“矛盾”之间的“碰撞”“解构”提供证据。

  第一小辑的乡土写作,我认为是全书最有意义的。洪峰用一颗诗心,为乡村立魂。乡土诗源于乡村生活,又为现代生活所观照。乡土诗写作从源头追溯,具有“质朴自然、清新灵动”的特性。当乡土诗写作发展到今天,更多的现代诗元素融入,进一步拓展乡土诗创作视域,极大丰富了其内涵。乡土诗以“乡土”作为承载体,而蕴涵在乡土之上的则是诗人之于生活乃至生命的深层次挖掘。洪峰近些年致力于乡土诗的写作探索,将一颗跳动的心依附在自然之中、泥土之上。在他笔下,一草一木,一村一镇,是有温度的。因为,在他眼里,无论颓败还是葱茏,存在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洪峰说:“许多与我同样卑微的生命/在这片紧靠瓯江的土地里成长、腐烂,再成长/让生命周而复始,让歌唱从未停歇。”是生命,构筑着“乡土”博大的内涵,也是生命,赋予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深藏其间的无穷无尽的隐秘。

  我能从这些诗句中找寻到洪峰乡土诗写的多维性。他的诗写不是简单的平面呈现,而是“物像”与“心像”有机融合,在精神层面上凸显立面效果。与当下众多的乡土诗相比,洪峰的写作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他的书写支撑点不仅仅是情怀、热爱,还是一种捕捉、考量,一种拨开“迷雾”的追寻与开启。

  从乡土诗审美价值看,如何面对日趋陌生化的“乡土”,去营建理想乡土,追求终极价值,并在关注乡土现实的写作中,去寻找新的精神家园,这无疑是每一个乡土诗写作者必须直面的新课题。时代发生变化,乡村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变的只能是乡村永远的“魂”。我们将当下的乡土诗归结于“新乡土诗”,这个“新”里容纳的不仅是表现视角、取材和形式的变化,更在于时代更迭中的乡村内涵已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一个乡土诗作者首先是一个发现者,一个思考者。洪峰就是这样一个发现者、思考者。

  这一辑中,《我的瓯江,我的府邸》《在宝更的下午,与秋月不期而遇》《草垛之色》《一条从宋瓷里游来的鱼》等优秀篇什相互交错,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彰显着这源自于乡土的美好和力量。而其他几个小辑,或亲情,或反思,或感悟,洪峰都能以个人视角,去有效呈现或诠释最真实的内心。一个好诗人总会将最真实的内心通过自己的文字有效传达出来,并借此与世界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无数个“我”对话。

  《橘园》《所有植物都已高过我的头颅》《冷暖》《拜诗记》是收入这几辑中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基本凸显了洪峰近十年来不断形成的创作特色和风格。在《橘园》中,他说:“像所有的一见钟情,从一枚/醒来的晨叶中,从一粒小小的落果中/找寻到某种借口。”在《所有植物都已高过我的头颅》中,他说:“所有植物都已高过我的头颅/一个在城里的乡下人/从内心出发,把泥土和植物一起/顶到了天。”在《冷暖》中,他说:“冷暖原来是色彩入门的钥匙/我不懂美术,也不懂色彩/这么多年来,女儿冷暖与否/才是我最关心的。”在《拜诗记》中,他说:“他不时站在船头远眺/两岸密集的芦苇,披上一层柔和的光芒/像是迎接久违的教主。”

  洪峰的诗,叙述姿态是轻盈的,自然通透的,但隐在文字背面的东西却如此厚实沉重。这种外在与内在所形成的反差,其实是“客观描摹”与“内部发生”间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勾连,是一首诗中最合理的具有“空间”架构外延效果的表达方式。这种贴近当下性的“书写处理”,是洪峰,也应该是我们这些诗写者必须要去关注的。

  时光在上,什么都在悄悄地发生。

  整部诗集中,从这一端到另一端皆为“时光”,当洪峰反复写到时光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被察觉的软肋”,但我们同样有“足够的耐心”,去迎接大地每一次的“蠢蠢欲动”。基于此,《反复写到时光》这部诗集便是借“时光”之手,在向岁月致敬,向渐渐逝去或正在到来的所有人生的“美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