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寻找那缝隙里的光

日期:03-18
字号:
版面:04版: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陆春祥

  我在《北山南水》中跋涉,遇见了一路的惊喜,这惊喜,是吕纯儿在六年的时光中,用智慧的双眼寻找发现的。古城、古镇、古村,古物、古人、古籍,她似乎沉浸在一切与古有关的事物中,她用辛勤的脚步在金华大地探秘挖掘,与古为徒,乐此不疲。

  八咏楼是金华的文化地标。

  40年前,我在高村读书的时候,约莫是大二的上半年,听说城里的八咏楼修好了,就和几位同学一起去看新鲜。说实话,彼时,也只是登登楼,看看四周的景色,感叹一番而已。以前,我对沈约的感觉一直不太好,原因是,我读明朝顾起元的笔记《客座赘语》,看到他这样说沈约:他家藏书很多,有十二万卷。但他的良心却有点坏,他如果听到别人有善良行为,就好比万箭钻心那般痛苦。我大吃一惊,顾作家为什么如此抹黑勤奋博学的沈约?后来查资料,发现第一个抹黑沈约的是唐朝的李亢,他在《独异志》中就这样写,顾作家是全盘照抄,而同是明朝的笔记作家谢肇淛,也将沈约的不好全盘照抄了一回。可见,文字杀伤力的巨大。幸亏野史笔记,相信的人少。而吕纯儿在开篇《八咏楼上》,以沈约为中心,条分缕析,写尽了八咏楼1500余年的兴衰史。看完此篇,我心中冒出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沈约对于八咏楼,就如严子陵对于富春江,后人登楼观江吟咏,留下的巨量诗文,百分之八十是对沈约的致敬。

  吕纯儿在处理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有三点值得一说。

  一是用自己细研磨碎了的信史,追踪人物,为人物立传。许多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心中,一般都只有一个大概印象,而吕纯儿不从读者已知的史料入手,往往独辟蹊径,寻耙抉剔,从草蛇灰线中,将人物生活的点滴挖掘出来。如此,她笔下的人物,往往生动,不古板。《梅花喜神谱》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文章从南宋年间湖州儒生宋伯仁的魂为梅花所摄的悬念起笔,主体写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中的一百幅各式梅花图及配诗,以及《梅花喜神谱》重刻本收藏引出的一系列故事,一本画谱,贯穿700多年,抽丝剥茧,堪称传奇。

  二是生动细节的呈现。这些细节,看得出来,缘于作者用心的阅读积累和辛勤不懈的寻找分析。不少写作者对散文的细节,重视程度不够,至少没有如小说细节那般重视,在我看来,散文的细节极其重要,可以这样说,那些鲜活的章节,都是由各种生动细节构成的。例子不一一举,作者已经深谙细节的力量,几乎在每一篇中,她都非常注意细节的挖掘。因此,整本书读来就让人津津有味,不枯燥,就如我们跟随作者在不断寻找,一直寻到答案为止。

  三是作者的亲历参与。该书,从内容到表达,应该属于历史文化散文。这一类散文,最容易流于资料的呆板引用与堆积,而作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几乎每一篇文章,她都会尽力到达现场,哪怕现场只有一堆废墟,或者只有一块碎瓷片,她都会尽力寻找,努力找出缝隙中的那一抹光。在《铁店窑的远征》中,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追踪,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对现场的亲临,各者之间,相互勾连,直到主题的完整呈现。其实,作者的亲历,并不是简单的人到现场,而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经验及情感的有效打通,数者间的有机融合。从这个角度说,作者的亲历,实在是一次写作水平高低的综合测试。

  这些年来,我一直倡导“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的写作观,这很不容易,如果任意想象,凭空捏造,那样构建起来的历史文化散文大厦,一定是一座四面透风的屋子,随时都可能倒塌。我完全能够想象,吕纯儿在《北山南水》的写作中,那种做学问的艰辛程度,有时喜悦,有时沮丧,甚至常常有撑不下去要放弃的感觉,而最终,她以沉静与毅力战胜了自己。阅读大量的典籍,从浩瀚的典籍中寻找出蛛丝马迹,将所要表达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来源与出处理清楚,通过人物与事件,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概貌与全貌,并折射出时代的光芒。她不急不躁,一篇又一篇,厚厚实实,让文章呈现出韵味不同的各种气象。

  与吕纯儿的第一本作品集《十四村》相比,这本让我惊喜的《北山南水》,无论是内容的挖掘与梳理,还是叙述的语言与节奏,抑或主旨的归纳与提炼,都要老练成熟许多,显得活力充沛,这殊为不易。我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能在对文字的漫长追捕中,有更多的惊喜与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