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栖
1934年12月21日,卜居上海的鲁迅以白描的手法写了一篇杂文《阿金》。这个“貌不出众、才不惊人的娘姨”,受雇于一位洋人,就住在鲁迅家的斜对门,所以,她的举止言行常入鲁迅的视线。阿金特喜欢打听家长里短,毫无顾忌地四处张扬,尤其是那些风流韵事,诸如张家女人“偷汉”,李家男人“没有人要”,赵汉和顾嫂又“姘”上了,阿金更是津津乐道。由于她的流长飞短,时常引起“巷战”。鲁迅颇为感慨:“讨厌了她的大声会议,嘻嘻哈哈了。自有阿金以来,四围的空气也变得扰动了,她就有这么大的力量。”阿金不负责任的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引发不少麻烦,那位洋人无奈将她辞退,巷里重归平静。
每读一遍《阿金》,我都会思索一个问题:造成阿金心态的根源是什么?阿金心态有哪些特征?
依我分析,阿金心态有如下特征:一、猎奇。喜欢打听别人的奇闻逸事,越奇越带劲,以填补自己无所事事的空寂;二、炫耀。肆意宣扬他人的隐私,显示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三、幸灾乐祸。对他人的隐事添枝加叶,夸大其“丑”的一面,令人侧目,而她在一边“看白戏”;四、自贱贱人。任意贬损他人,其实也降低了自己的人格。阿金心态所凸显的那种眼界低浅、心胸狭窄、以邻为壑的习性正是根植于我国上千年小农经济的精神土壤。说《阿金》是鲁迅抨击国民劣根性的一篇檄文,也许不会是一个失谬的结论。
鲁迅塑造的阿金形象距今已有90多年了,但阿金的亡灵还在我们的身边徘徊,只是她穿上了现代的外衣。诸如:张家新买了住房,有人就会打听是房贷还是自筹资金?是房贷,贷了多少?某领导对年轻的异性下属稍有关照,有人就会猜测是否心怀叵测。隔壁小夫妻俩少了欢声笑语,有人就会揣测其感情是否出了问题,并千方百计探个究竟。李家娶了媳妇,有人就会把女方的底细打听得一清二楚,还放出冷言冷语:不过如此。
每个人都因自己的社会地位、族群、利益等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世可有所分歧,待人接物可不尽相同,但是,不伤及他人则是最大的公约数,它绝对超越政治,无关立场。因此,不必去打听他人做了什么,也不必打听他人做了多少,做好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愿意做的事、自己有能力做的事。现代社会崇尚宽容,对他人要求不宜过苛。
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一方“国王都不能入内”的“禁地”,不当地探听他人的隐私,是犯忌的,因为它侵犯了他人生活的自由空间。豁达的人,从不探听他人的隐私;大度的人,从不张扬他人的隐私。谁都能感受到,如今的生存环境自由多了,宽松多了。但是,“阿金”们的存在,使得正常人时刻保持戒心,人际关系不再简单明确,处世变得复杂,生活过得很累,因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友善的底线。阿伦特曾把公民间的友善视为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不妨想一想:假如人人都面对“阿金”,处处设防,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一旦不同阶层、不同利益者之间都筑起了一堵“心墙”,“和谐社会”又从何说起?
但愿我们身边少些“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