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在许多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工作现场,著名电影导演谢晋生前多以冷峻、严肃、顶真的形象出现。然而,谢导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神,而是一位有血有肉之人。工作之余,他自会打回生活的原形,在还原自我的真性情中与亲朋好友玩在一起、乐在一块。
因工作关系,我曾40多次接待回老家绍兴上虞的谢导,每次回来他都会先行与我联系。除了公务接待,期间他的一些老朋友也会安排与其小聚。而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朋友雅聚,他最爱喝的就是老家的女儿红了。这不,他在老家谢家塘的居室里还专门挖了个酒窖,并藏了不少女儿红。
谢导爱喝酒,源于从小的“培养”。他曾告诉我,孩提时他的爷爷总喜欢用筷子在酒杯里沾一沾,然后将筷子送进他的小嘴巴里。“吧嗒吧嗒中,我的味蕾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击,在皱一皱眉毛并回味再三后,留给我的竟然就是一‘尝’钟情。就这样,我开始慢慢爱上了这个灵物。”说起酒,谢导仿佛回到了当年,“有一次,家里人找遍全屋就是找不到我。原来,我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溜进了储酒间。掀开酒甏盖,‘偷’喝了一点酒。等到爷爷他们在储酒间找到我,我早已醉倒在了地上。”说罢这个“逸闻”,我们似乎也被醉在了这个童年的“酒事”趣谈中。
陪谢导喝酒,无疑是一件幸事。他对小菜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老家的松厦霉千张、谢塘豆腐干、长塘竹壳笋、东关青壳螺蛳等就足够了。喝酒时,他总是不慌不忙、浅斟慢酌,并不时作回甘状。沉浸在他的享受里,我通常还能够从他嘴里听到一些与老家喝酒有关的俚语,比如说“笃螺蛳下酒,强盗来了勿肯走”等;而且还了解到他年轻时的酒量峰值,“记得最多时喝过七斤半”。在老家与朋友聚餐时,尤其碰到一些酒量好的朋友,他也会与大家划拳助兴、“斗酒”添乐。
回忆起喝酒划拳的场景,可谓恍如眼前、历历在目,且丝毫不输电影中的类似镜头。“哥俩好啊,三星照呀,四喜财啊,五魁首呀,六六顺啊,七个巧呀,八仙寿啊,九连环呀,全来到哇……”显然,身材魁梧的谢导不仅气势刚劲、声音洪亮、出手利落,而且多半以取胜告终,进而让其他划拳者纷纷俯首称臣。后来才知,谢导娴熟的划拳技艺,除了年轻时的学习、观察和积累外,也缘于导演工作所需,因而便心有所悟、练有所得、习有所成。
或许是因为有人知道谢导的酒量不错,因而酒桌上也常有人开玩笑“挑衅”谢导。对此,谢导总是笑着予以绵里藏针式的回应,“说实在,我一旦真刀真枪与你干,那你肯定不是我的对手”。于是,彼此相视而笑,不“斗”即“破”。其实,谢导绝非好“斗酒”之人,他从不随便劝酒,不会强迫人喝酒,更不会去灌人家酒。他一直遵循着“微醺方为境界”的品酒准则。我知道,谢导至少有“三不喝”:一是苦闷时独自不喝酒,因为这只会徒增忧愁,正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二是繁忙时不喝酒,因为酒一多,有时反而会忘事误事;三是与三观不合的人不喝酒,因为这会坏了自己的兴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乃此之谓也。
谢导一生喜好喝女儿红黄酒、偶尔“斗酒”,但不贪酒、不嗜酒、不酗酒。即便偶尔喝得多一点,也自是守住了“晃而不倒,呕而不吐,多而不乱”的底线。如果说,品黄酒的最高境界是“中合、温克、慢咪”的话,那么,从谢导喝酒的动机、举止和习惯中,我们大可以看到一位大师对品酒的礼数、风度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