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盼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对于喜欢小说《红楼梦》的读者来说,这几句判词是不陌生的。前者为元春判词,后者为惜春判词。另外,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也曾说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红楼梦》中其实有“四春”,指的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不过,曹雪芹在判词中所写,实际上既指人,也指人生。如果要论起“三春”诗,想必朋友们最熟悉的还是孟郊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报得三春晖。”以“三春”入诗,形成了别有情趣的“三春”诗。
“三春”最普遍的定义,是指春天中的三个月。不过叫法稍有不同。一种指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唐代刘禹锡在《踏歌词四首·其四》中写道:“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白居易在《别毡帐火炉》中也留下过如是诗句。
另一种说法,指三月早春,四月仲春,五月暮春。实际上只是名字不同,时令上是相同的。“行乐三春节,林花百和香。”唐代张仲素的《杂曲歌辞·春游曲三首》不但写出了诗人游春时看到的百花烂漫,而且把自己的一片欢快之情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与此相反的是同为唐代诗人的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中却写下了:“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卧病在床,不能出去尽情享受春光,自然不免心怀惆怅,无限落寞。
“三春”中的暮春已然时值春末夏初,所以诗人也多有在诗句中流露。唐代贞观盛世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在《赋得夏首启节》中写下过:“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同是皇帝的唐文宗李昂也在《暮春喜雨诗》中写有:“渐侵九夏节,复在三春时。”
“三春”除了指春天中的三个月,有时还指三个春天,即三年,这点与“三秋”相似。魏晋陆机《答贾谧诗十一章》云:“游跨三春,情固二秋。”唐代崔璞《蒙恩除替将还京洛偶叙所怀因成六韵呈军事院》诗也曾写道:“两载求人瘼,三春受代归。”
春天是浪漫美好的,也是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所以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多半还是自己的欢悦之情,不论是唐代徐坚的“对三春之花月,览千里之风烟”,还是南唐孙鲂的“烂熳三春媚,参差百卉妍”,扑面而来的都是春的芬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