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南浔古镇的楹联文化

日期:03-18
字号:
版面:02版:国风       上一篇    下一篇

  谭延闿书楹联

  □蔡圣昌

  漫步湖州南浔古镇,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古韵,这些韵味尤其体现在翰墨飘飞的楹联上。

  步入张静江故居,悬挂中堂的一副对联映入眼帘,此联为孙中山赠给张静江:“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诗原为唐五代十国时期贯休所作,题《献钱尚父》,其中三四句为“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贯休称钱镠凭一把宝剑横扫江浙十四州,钱镠看后并不满意,嫌十四州太过小气,要求贯休将十四州改成四十州,贯休没答应,认为不符实际。孙中山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无疑是表彰张静江的气魄和功绩。张静江在孙中山革命最关键时慷慨相助,被孙中山称为“民国奇人”“革命圣人”。

  故居大厅正中有两根黑色廊柱,廊柱上红色木板配上黑色行楷楹联,字体俊美,是帝师翁同龢笔迹。翁同龢生于1830年,江苏常熟人,因同治帝、光绪帝登基时均年幼,翁同龢担任帝师一职,先后辅导两任小皇帝。翁同龢的书法被誉为同治、光绪间天下第一。他的书法,古趣盎然,苍老雄浑,看似任意挥洒而又意境深远: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大厅内近门首另有两根柱子上书谭延闿楹联。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生于杭州,晚清进士,民国以后追随孙中山。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谭书法主攻颜体,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他献给张静江兄长张弁群的这副楹联充分展示颜体之美:

  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

  位于南浔小莲庄西南侧的刘氏家庙,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家族祭祖之地。刘氏家庙共三进,依次为门厅、过厅、正厅。门首有两副楹联,第一副是刘家姻亲、世称徐相国的徐郙所书:“于兹冯神福禄来返,以彰懿德诗书是敦。”意思人的荣华富贵都是命运安排,不必刻意去求,坚持“诗书是敦”才是要紧。徐郙出身书香之家,24岁中状元,一品大学士。徐郙擅书画,慈禧常谕徐郙字有福气,晚年御笔作画悉命徐郙题字。他为刘家所题的楹联采用隶书字体,线条流畅,丰厚雍容,富贵大气。刘家跟徐家是姻亲,刘镛的小女儿嫁给徐郙的儿子徐华祥。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特设恩科,刘镛二公子刘锦藻参加会试,徐郙是三位主考官之一。

  第二副楹联书在大门柱子上,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所题:“劲草疾风垂光奕叶,贞松寒雪流誉彤芬。”

  门厅至过厅从南至北依次有三副楹联,一为军机大臣、刘家姻亲吴郁生所题;“食德有先畴族属自贻嘉榖种,旌贤光绰楔园名特达小莲庄。”

  吴郁生(1854~1940),字蔚若,江苏吴县人。刘家跟吴家是儿女亲家,关系非常密切。1909年,刘镛孙女即刘锦藻大女儿刘承杏嫁吴郁生次子吴潜甫。

  二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所题:“示我周行克昌厥后,谁谓宋远日监在兹。”盛宣怀(1844~1916),江苏常州人,秀才出身,1870年入李鸿章幕府,创办中国第一家民用航运轮船招商局,后主持创办企业和学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刘镛孙子刘俨庭(刘镛三子刘梯青儿子)娶盛宣怀第六女盛静颐。

  盛宣怀楹联十六字全部摘录《诗经》。《诗经》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燕及皇天,克昌厥后”“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他的意思是,上天每一天都在监督我们,我们为政必须要言行谨慎,不能够懈怠,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得起人民。

  三为东阁大学士、溥仪师傅陆润庠所题:“积德勤绍推序本原知奕世继明而出,灵支挺生弥历意万为冠带理义之宗。”

  陆润庠(1841~1915),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辛亥后任溥仪老师。他的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慈禧作画常命其题志。

  过厅左右两侧为两个偏厅,各有一副楹联,左为吴昌硕篆书,右为徐世昌章草。

  徐世昌题联:“立德立功永作修身之准,克勤克俭无忘创业之艰。”

  徐世昌(1855~1939),生于河南,1886年中进士,先后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为李鸿章赏识,1905年授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为国务卿。1918年至1922年担任民国大总统。人称“翰林总统”。徐世昌精于书画,草书和行书都有相当水准。

  吴昌硕题联“俎豆生香,两世四贤从祀,诗书继美,一胞五子登科”。

  第三进是正厅,正厅又称馨德堂,堂内供奉刘家祖先牌位。正厅门框楹联为南通状元张謇所题:

  非文章学业,不能大其家,囊媺堪循,有中垒传经,舍人订史;

  唯孝友光明,庶几宅于本,宗英相勖,是君良筑堡,叔度遗书。

  张謇,江苏南通人,生于1853年,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家和刘家关系密切,刘镛女婿蒋锡绅中举后到南通帮助刘镛料理生意,和张謇结识,他与张謇、刘锦藻三人在1890年同船从通州出发去京城参加会试,会试后均未录取但自此成为好朋友。后蒋锡绅的女儿嫁张謇儿子,成儿女亲家。“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失去权势,张謇因为和光绪政治观点相近而受到慈禧排挤,后在张之洞帮助下到南通办大生纱厂,从此开始实业救国,在江苏和上海创办多项民族企业,他的一生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