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地铁书房”可圈可点

日期:03-07
字号:
版面: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杨朝清

  微观点:只有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书香社会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近日,有网友在论坛发帖:“在浙江金华地铁站站台的‘流动书吧’取了一本杂志,车上翻阅了一会儿,下车后在站台顺手还掉,体验感实在是太好了。其他地方的地铁能不能也有这样方便的借阅点,在车厢里利用碎片化时间纸质阅读。”杭州地铁也设置了“地铁书房”,不仅免费借阅,还全市通还。

  地铁已经成为市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一项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杭州市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为34分钟,这意味着每人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这些时间如何打发?大多数人都会刷手机。与之相比,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纸质阅读,能接受更有品质的精神滋养。

  “流动书吧”也好,“地铁书房”也罢,真正做到了“想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应乘客所需”。对于地铁方面来说,将乘客安全便捷地送达目的地,是最主要的工作。然而,提升旅客乘坐地铁的体验,同样不容小觑,“地铁书房”成全了部分乘客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需求,让公共服务以一种更加细致、柔软、温暖的方式呈现出来,做到了对乘客们“温柔相待”。

  不少市民之所以不愿意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就是因为觉得借书还书耗时费力;“地铁书房”的图书随借随还、全市通还,显然降低了借阅的门槛,做到了便民利民。在乘车间隙享受“精神食粮”,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地铁书房”可圈可点。

  “地铁书房”要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还需要多一些细心、耐心和巧心。一方面,“地铁书房”所放置的图书要考虑市民的喜爱和偏好,通俗易懂、适合碎片化阅读,少一些晦涩的“大部头”;另一方面,“地铁书房”的书籍也要做好维护和更新,多放一些大家爱看的经典和新书,做到物尽其用,而不是沦为摆设。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阅读也可打破地域限制,地铁、商场、银行等公共空间都能成为一个个“图书馆”。读者在哪里,就把服务阵地拓展到哪里,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阅读让精神世界闪光。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纸质阅读依然有其存在价值。“地铁书房”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启发人们只有精准地把握读者需求、只有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书香社会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数字化时代如飞驰的列车,与纸质阅读并不矛盾,置身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的现代社会,阅读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内心安定从容,实现自我与外界的和解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