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两千万新设经营主体传递信心活力】
2024年,我国经营主体数量近2亿户,新设经营主体超2000万户。数以千万计的新设经营主体成长发展,传递出中国经济的希望和信心。
信心来自量的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设企业662.2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1402.4万户,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5万户,多种经营主体均呈现稳定增长势头。
信心来自质的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设企业中,“四新”经济领域企业超过230万户,约占新设企业总量四成。这些高新技术企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力量支撑,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微观基础。特别是近期以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经营主体“新”意勃发,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生机活力。
信心来自营商沃土持续厚植。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业兴业的“空气”和“土壤”。当前,从中央到各地各部门的相关部署举措,传递出为企业打造更好发展环境的鲜明信号。营商环境之“优”将进一步促进经营主体之“活”,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积极态势。
【处理好“等不得”与“急不得”的关系】
“以‘开局即开跑’的奋进姿态抓实抓好各项工作。”“谋定快动、紧抓快干。”……近段时间以来,多地以多种形式要求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如何才能科学作为、取得实绩,与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与干事创业的工作方法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等不得,也急不得”,要求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这其中蕴含着成事之道。
“等不得”,强调形势紧迫、机会难得,广大党员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看准了就抓紧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每一项任务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干成的,都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不等不靠、说干就干的执行力。
“等不得”并不是大干快上、盲目求成。有些工作任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难以毕其功于一役。这就需要通盘考虑、稳慎推进,这是“急不得”的,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AI再强,人类大脑也不能“躺平”】
学界频频提及的“AI幻觉”与“机器欺骗”,指的是“AI会胡乱拼凑或虚构一些事实,让其生成的内容显得合理、自洽”。查阅相关公开资料不难发现,全球最先进的大模型,在试验中也会出现一定的“幻觉率”。更关键的是,AI在呈现错误答案时仍看上去“非常自信且具有说服力”,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AI的能力确实在不断超越人类的想象,但远不能视之为“万能”。
人类从来都是在思考中迸发灵感,在试错中革新向前,不少伟大的发明都是研究的“副产品”。可当AI提供了前往“正确答案”的“直通车”,不仅可能“挖空学习资源”,形成更加厚重的“信息茧房”,还可能反噬创新。近来,“脑腐”一词颇为流行,当AI让各类信息更加唾手可得,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否会经历一场更猛烈的“水土流失”?
未来已来,相关部门应在遵从科技伦理、人本主义、法治理念等基础上,不断完善AI相关法规,力求价值引领与技术“纠错”并行,最大程度争取科技向善。于个人而言,也当保持好奇心,提升思辨力,让AI成为我们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而非“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