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顺
一处断垣,几片瓦砾,几根木柱支撑的厅堂,挺立于风雨之中,似乎正在诉说着历史的悲凉和沧桑。
山路不长,却曲曲折折,荆棘丛生。一路磕磕绊绊,行至山路尽头,映入眼帘的是几处坍败的断壁残垣,石头垒砌的墙面有的只剩下一角,周围杂草丛生,了无人迹,隐藏着无边的悲欢和离合。
身处于社会发展大潮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要经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从群体到个人,“成长中的烦恼”左右着我们的生存生活状态。对年轻一代来说,关于老家的乡村记忆已逐渐模糊,然而,无论走多远,在他的出生地,始终还有一片故土,哪怕它早已荒芜。
你是哪里人?从哪里来?每每被问到这个问题,来自农村家庭的往往会想起自己出生的自然村。跟行政村相比,自然村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村落,它是历史沉淀的产物,承载着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受水库建设、地质灾害、饮用水源保护、下山脱贫、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不少自然村的原住民迁居异地,许多蕴含历史文化故事的村庄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逝。
那些承载着童年美好回忆的故乡,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回不去了,但那些童年生活过的村庄是很多人心中永远的故乡,不会消逝,值得回忆与记录。
一个个古村落就是一段段历史,一幢幢古建筑就有一个个故事。每一个自然村落大多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浦江县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学习委编的《消逝的村落》作为文史资料,力争准确记录消逝村落的地理环境、姓氏源流、建筑风貌、历史人文、民俗民风、传说故事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这些村落随着岁月前行的步伐已然消逝,然而,每当我们走进消逝的古村落,看着展现在眼前的断壁残垣,唤醒的不仅仅是世代相传的人文记忆,更是历史前进发展的城乡烙印。将这一历史变迁,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于读者面前,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老村与老屋的变迁乃至消逝或许是一种必然。但老村老屋寄托着人们对往昔生活的眷恋,是远离故土的人们的根脉所系。相信总有人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想念森林、河流、乡村和田野。
倒塌的房子,曾经的家园消逝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会触景而生。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当年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原居民,他们的离开,意味着向环境艰苦的原住地的告别,意味着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开启新生活。他们的后代,融入了新环境,安居乐业;而后代的后代,又或许迁往县城,迁往更远的异乡。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社会的发展,历史前进的必然。
不灭的记忆,永远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