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炳
有一位工匠,在一个小镇上开着一个做铜器的铺子,他和妻子一个做,一个卖,抚养着两个儿子,日子虽然贫穷却也平静。
儿子渐渐长大了,也跟着父亲学手艺。父亲已近70岁了,但还每天坚持帮助儿子掌握好制作铜锣的最后一锤。有人对此疑惑不解,便向老工匠询问。
老工匠说,这锣心的最后一锤与周围的锤法都不一样,锣心以外的每一锤都只是准备,最后的一锤才是定音的,或清脆悠扬,或雄伟洪亮,都因这一锤而定。这一锤打好了就是好锣。
问者恍然大悟,难怪有“一锤定音”之说呢。无论多么优质的铜材,不论尺寸多么合理,无论一开始打了多少锤,最重要的就是最后的一锤定音。
不过老工匠又说,这最后的一锤还得有前面的千锤打基础呢。
人民作家柳青曾对女儿刘可风说:“人这一辈子,不经受千锤百炼,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之人,哪个没经过“千锤百炼”。当年,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投稿总是碰壁时,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附上一封短信,说这是大仲马儿子的作品,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然而小仲马不但拒绝用父亲的盛名作自己上稿的“通行证”,而且为自己取了笔名。面对一张张退稿信,小仲马没气馁,仍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当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这一“锤”终于敲开了出版社的大门。《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小仲马一时声名鹊起,红遍法国。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焚膏继晷,19年磨一剑,才完成这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巨著;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写出文学名著《红楼梦》;宋应星著《天工开物》用了18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用了30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陈景润身居6平方米的斗室,演算了几麻袋草纸,才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屠呦呦历经190多次试验失败,才获得青蒿素提取物的成功;南仁东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最终才找到“天眼”最适合的位置。人们艳羡全红婵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得主。岂不知,她从7岁起就开始了艰苦的跳水训练,每天需要跳水400多次,即使在寒冬,也需在冰冷的泳池中训练。正如全红婵面对铺天盖地的赞扬与喝彩时说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天生惊艳,有的只是天天苦练。”
现实中,有人只想“一锤定音”之成功,却经不起“千锤百炼”之考验。有的人吃不了苦,一两次失败就难以承受,便另寻“捷径”;有的人经不住夸,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停步不前;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短期内不见成效,一遇挫折,便打退堂鼓。岂不知,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矢志不移。古今凡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就是那些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人。
人们往往看到运动员登上冠军的领奖台,看到商界精英击败众多对手独领潮头,看到科学家一项发明获得诺贝尔奖,甚至看到作家一本书传世,看到演员一部剧走红,看到歌唱家一首歌出名,看到画家一幅画价值连城,认为他们是命运的宠儿。岂不知,这“最后一锤”成功的取得,是之前“千锤百炼”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正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