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成龙
春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蛇年新春,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祥蛇纳福,新岁启封,“巳蛇”蕴含着人们对新年无限的希冀和美好的祝愿。一提到“蛇”,相信不少人会闻“蛇”色变。然而,古越人则不然,他们是一个崇蛇的民族,奉蛇为氏族的图腾和保护神。在他们眼里,蛇反而是一种神圣与灵性的存在。
越人崇蛇的文化内涵、民风习俗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远古时,越地多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东南越,蛇种也。”即蛇是越人的图腾崇拜。《汉书·地理志》载:“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龙子”应该是对蛇的尊称,就像我们现在也常把生肖属相中的蛇称为小龙,亦即“龙子”。有学者认为其作用是表示自己与蛇是同类,将蛇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在身上刻画龙蛇又有图腾、徽章的喻义。春秋晚期争霸于今江浙一带的越国,就是崇蛇的越人主要居住地之一。《史记·越世家》说:“越王勾践……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可知越王勾践之时,当地仍保持着断发纹身、以象龙子的习俗。因此,与越国争强的吴国筑城时用心良苦,特意面对越国立蛇门。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越在巳位,其位蛇也,或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地。”另一说蛇门是战国时期春申君在吴地所造。据唐陆广微《吴地记》云:“蛇门南面有陆无水,春申君造以御越军,在巳地以属蛇,因号蛇门。”又据《越绝书·内经九术》载:“于是作为策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于吴。”这里越国作为战败方,以蛇代己,献于吴国,表示臣服。以上几则记载都可以视为越人以蛇作为其民族和国家象征的例证。作为姑苏八大古城门之一的蛇门,如今依然遗存于苏州的东南角,为今人考察当年吴越争霸提供了一处怀念场所。了解了建造蛇门的独特历史背景,再前去游玩,想必会多些对吴越龙蛇大战的历史观感吧。
在悠悠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越地鸟虫书以其独特魅力,与蛇年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鸟虫书,因文字形态融合鸟、虫之姿而得名,这里的“虫”,在古代常与蛇互通,也是古越人蛇图腾崇拜的产物之一。此外,古越人还将对蛇、龙的图腾崇拜物化为器物上的附属装饰,在陶坛上堆塑抽象的蛇状贴耳,或打造龙形木杖,被神化的蛇、龙融入到他们触手可及的日常器物之中,成为越人的精神寄托。
曾为古越国中心的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处于蛇位,曾以蛇为祖先,奉蛇为图腾。而鲁迅先生作为越文化的杰出代表,对蛇也有一种偏爱。他生于1881年,这一年是蛇年,故属蛇。民间生肖文化中有属相即性情的说法,鲁迅属蛇,其性格的坚韧和冷峻恰与蛇的意象暗合。鲁迅说过:“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他在《野草·墓碣文》中自白:“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他剖析自我灵魂之深刻犀利,没人能比得上。鲁迅以蛇自喻,还以蛇喻路:人生的希望、自我的价值就是在路上。他就像终生“腹行而土食”的蛇,一个永不停息的独行者,一生都在“与绝望抗争”。
鲁迅喜欢看《山海经》,他回忆起儿时的生活,也没有忘记给蛇留下一笔。他专门写了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家中仆人长妈妈为他买来一本《山海经》,给他带来的那份惊喜,文中还两次特别提到“九头的蛇”。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还用大量篇幅记录了有关美女蛇的故事。文中详细转述了小时候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当时鲁迅听后颇觉得做人之险,非常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但是写到这里,文章笔锋一转,是这样来结束这个故事的:“走到百草园的草丛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不能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因为这个故事,鲁迅虽然感到害怕,却仍旧想要与蛇类一遇。反倒是故事中的和尚,鲁迅很是嫌弃他无事生非、多管闲事。
窥一斑而知全貌,越地越人与巳蛇,源远流长,关系紧密。乙巳蛇年,笔者恭祝各位读者,巳巳如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