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从进
春节假期,我找了一座叫湫山的大山,到山里蹲了一天。
开了两个小时的车,穿过山脚村口的老桥,就进山了。沿溪是一条弯曲蛇行的路,斑驳陈旧的水泥路面静静地躺着。据说十多年前这条水泥路刚修好的时候,大山里的人就陆续下山了。如今山路已少有人走,看不出是落寞、忧伤还是自在。在清冽的溪水和苍翠的山色中,青涩的晨阳在路面上种满了光芽子,热情地引导我向山里去,令我对阳光和山路充满了感恩之情。
山很深,跌宕起伏,山山相连,弯弯相望。山上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如万马奔腾。往里开十公里,再向山上盘旋二十公里,到了险峻的挂壁公路边,停车。成片的竹子和茂密的树林,让身体沾满了绿色的绒毛,一下子变成了“绿人”,鼻孔里像挂了氧气瓶似的。阳光、峡谷、瀑布……都是那样的别致,刚离开人间,就进入了仙谷啊!
我正沉浸在身体的奇异感觉中,忽然一只鹰从另一座山飞过来,来到这片山谷的上空翱翔,立刻把我迷住了。鹰是独往独来的高空勇士,素为我喜欢,在南方少见,平常很难看到。
它七十度角侧着翅膀飞过来,褐色的身体完全打开来,双翅舒展,优雅有力。它在空旷的山谷里不停地扇翅和滑翔交替进行,忽而拍动翅膀盘旋高飞,忽而收束翅膀俯冲下去。更惊奇的是,它能很长时间地悬停不动;还能滑翔,这边滑过来,那边滑过去,羽翼展开像飞机,一动不动,轻松自如,充满了神奇的美感。大山里除了阳光、空气,这只苍鹰凌空无所依,仿佛地球破了,它也照样能飞。
鹰在空中能感觉到哪儿有上升气流,哪儿有下降气流,它的盘旋升高或滑翔俯冲都巧妙地借助了气流。滑翔机就是根据这种仿生学原理制成的。
鹰与蓝天为伴,独自拉高了天空的高度。唐人有咏鹰诗:“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鹰能如此自由地飞翔,需要经历魔鬼般的训练。一只幼鹰出生没几天,就要经受母鹰残酷的训练。第一步是学会飞翔,不飞就不能获得母鹰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梢或悬崖,然后把它们推下去,有的幼鹰就被活活摔死了。第三步更为残酷,那些被推下悬崖还能飞回来的幼鹰还将面临最艰难的考验,它们成长中的翅膀会被母鹰折断,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练习飞行。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这个过程又有很多幼鹰被摔死,但母鹰却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有的猎人偷偷把还没有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后来发现被喂养长大的鹰至多飞到屋顶的高度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成了累赘。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幼鹰未来能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翅膀痊愈后的鹰似神话中的凤凰涅槃,变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鹰就与蓝天无缘。而鹰有特殊的视力,视野很开阔,能看清地面上所有的猎物,包括那些细小的动物。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励志故事,就是“鹰的重生”。鹰的寿命高达70年,但它们40岁的时候就面临死亡了,喙、爪子、羽毛都开始老化。这时,它们会来到一个悬崖,用岩石将自己的喙敲掉,长出新的喙,再用喙拔掉利爪以及羽毛,长出新的来,重新练习飞翔,历经数月,重获新生,可再活30年。故事是虚构的,却对人有很大的启发。
今天,这只苍鹰在山谷中盘旋飞翔了很久,它似乎也在为自己放假,不为觅食,只是纯粹地飞翔,享受一日闲暇时光。又或许是大山里少有人来,今天我在专心致志地看着它飞,它也专为我表演特技,或盘旋,或悬停,或滑翔,或振翅高飞,优雅的姿势展示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在春节这个最热闹的日子里,我在大山里看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