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滨江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锚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目标,杭州高新区(滨江)在未来产业发展赛道上,要坚持以要素改革推动产业变革,对标国际一流,实现制度领先、技术引领、产业领跑。
优势
当前,高新区(滨江)已经开启全面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新征程,规划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能源、新材料五大生态圈为主的“1+5+N”现代产业体系。N个未来产业赛道,充分体现了前瞻谋划部署、科学分析研究。一是超前部署了抢占技术前沿赛道,包括类脑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等。二是布局了基于产业迭代的新赛道,包括未来网络、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三是部署基于科研设施的潜力赛道,包括量子传感、零磁医疗装备、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
高新区(滨江)持续推动科创体系和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发展生态优。在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上,初步形成“大设施-实验室-产业创新研究院”为重点的“1+2+6+N”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在企业创新部署上,拥有51家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究院、600余家省市研发中心,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87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2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PCT国际专利757件,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77项,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56项,多项指标蝉联全省首位。
高新区(滨江)不断夯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人才名片“5050计划”不断迭代升级,“滨朋远至,江成大业”等人才活动品牌影响力大,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1079个,培育上市企业8家,诞生杭州(准)独角兽企业46家,31家“5050”企业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占全区总数的70%,走出了一条“人才带技术、技术带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滨江路径”。
挑战
培育机制有待完善。一是标志性领跑赛道亟需凸显,目前未来产业赛道特色不够鲜明,有先发优势的数据产业、视觉智能产业、零磁产业显示度不够。二是分类培育路径有待细化,具体赛道发展缺少细化部署。三是尚未出台未来产业专项政策。
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机制仍需探索。近年来高新区(滨江)引进落地北航杭州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启动极弱磁大设施建设。但整体来看,全区科研平台尚处在前期建设阶段,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技术优势尚需时间。概念-中试服务能力仍需强化提升。当前4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验证项目约50个,项目储备及服务项目数量均有很大提升空间。区内现有中试资源分散在各园区、平台、企业,且大企业中试平台通常只服务于企业内部,缺乏市场化、集成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全区支持成果转化的生态还不够成熟,虽然已形成与企业互通有无的成果转化沟通机制,但深度互信机制尚未形成,“一盘棋”统筹力仍需强化。
核心要素供给机制有待完善。资本支持方式不够灵活,全国品牌性头部资本机构相对较少,亟须联动多元社会资本加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和赋能。未来产业人才引进创业机制仍需探索,对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缺少精准性直接引进的渠道,以颠覆性技术为导向的全球人才吸纳体系以及推动科研平台和企业人才流动的双聘机制尚未建立。
建议
“试点+特色”总体布局,抢占全球未来产业制高点。一是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战略领域,完善适应未来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争取纳入首批全国试点。二是深化三级赛道行动方案,制定“一业一方案”。深化研究9个细分赛道行动路线图,绘制“产业链图谱”,根据技术、市场成熟度推动未来产业的阶段培育、动态调整。顺应未来技术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发展趋势,重点关注推动各赛道在技术、业务的交叉融合中诞生的新领域新方向。三是打造特色未来产业赛道,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将数据、视觉智能、弱磁3个产业作为高新区(滨江)未来产业赛道。
“技术+场景”双向驱动,打造全球技术成果试验区。一是组织设计未来赛道应用场景,以应用场景牵引优质技术成果在高新区(滨江)转化落地,发挥全区行业龙头企业多、创新企业多的优势,引导龙头企业设计、开放部分场景,制定高新区(滨江)独有“场景清单”,全球发布,吸引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关联技术来高新区(滨江)跑场景,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更多开放政府端民生应用场景,促进技术应用转化。二是加大前沿尖端技术成果开发力度,用好高新区(滨江)四院士+大装置+实验室等高端科创平台,以院士的专业影响力和平台的团队创造力,开发国内国际一流的技术成果,争创诺贝尔等国际顶尖奖项。对获得国家立项支持的未来技术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力争在弱磁、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诞生一批颠覆性、突破性技术成果。要发挥领军企业技术引领优势,支持瞄定未来产业中的基础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强化企业与院所联动,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点对点”的联合攻坚,组织产业对接研讨会。三是提升概念-中试创新服务。全面梳理全区具有中试能力或中试潜力的服务平台清单,推动与具有中试需求的创新主体供需精准对接,并将中试服务纳入创新券使用范围。按照国家中试创新体系部署要求,重点引导高新区(滨江)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牵头建设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赛道领域的专业化或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工程化研发平台建设,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试放大等服务。
“人才+机制”突破,助推创新人才百花齐放。聚焦未来产业对科学家、未来人才的需求,强化“战略科技平台”对人才的集聚效应、人才对未来产业项目的引领效应,集聚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转移转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一是继续迭代突破“5050”计划,围绕类脑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赛道,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库。探索建立对难以界定的“偏才”“奇才”“怪才”的特殊评定机制和绿色通道,给予相应的人才待遇。二是探索“卓越学者”创业计划,引导大设施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布局实施卓越学者引才计划,瞄准全球未来前沿技术方向,着力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青年“极客”人才。开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定期交流对接机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支持高新区(滨江)人才在科研平台与企业间“双聘”流动,探索人才落户在院所、科研在科创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模式。持续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子女入学、人才补贴以及相关政策创新。
“资本+基金”全链配套,推动金融支持多元赋能。一是设立科创S基金。S基金(Secondary Fund,二手份额转让基金)是通过与原有基金的份额转让、成立接续基金、直投型交易等模式,发挥为资本接力、为科创助力的作用,有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和国有资本流转。高新区(滨江)应抢抓杭州率先探索设立专业化S基金的时机,建立“募投管退”全链条综合服务体系。二是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落地,推动区属国企与国有五大银行AIC机构对接,深化股贷债保联动,共同投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掌握核心技术、行业地位突出的优质科技企业。三是拓展与品牌金融资本的合作网络,围绕“合作基金+股权直投”,融入国家、省市各类基金布局,构建滨江特色“基金群”。探索与银行、信托公司开展ABN(资产支持票据)业务,拓展与国内外品牌投资机构合作,做大“朋友圈”。
“地标+坐标”高位推动,构筑新质新型特色载体。一是打造未来产业标杆园区。依托海创基地、北塘河创新中心、冠山数智产业园等载体,谋划布局一批1~2万方未来产业空间,探索灵活租金模式(低租金、租金延期支付等),打造高品质低成本产业微空间。提升在数据安全、合规等未来产业领域的专项服务能力。二是打造未来产业标杆孵化器,迭代孵化平台服务能力,打造以“超前孵化”为标准的新型孵化空间。三是将产业地标打造为全球“坐标”,推动“中国数谷”“中国视谷”“国际零磁科学谷”建设,双轮驱动载体与产业建设。推动“中国数谷”聚焦数据产业生态链,成为全国数据要素改革的风向标、数据技术策源地。推动“中国视谷”瞄准视觉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目标,抢占AI视觉与低空经济交叉赛道、视觉数据产业等赛道新高地。推动“国际零磁科学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辟零磁科学研究新方向,成为全球“零磁世界”理论研究、零磁技术原创地,打造全球零磁产业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