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嵊州市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围绕“富乐”新图景,打造“西白忘忧”“鹿门访友”“卮山仙踪”“金庭问道”4条和美乡村示范带和“越剧源”“小吃经”“书圣风”等10个片区共富组团,通过机构重构、资源重组、产业重塑等措施,涌现一批如“星宿小昆”“艺术水竹”“民情雅璜”“越剧东王”等具有高度辨识度的特色村庄,形成了“四带示范、十团引领、多点齐开、全域和美”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特色村庄引领、片区抱团共富。
共建共享,大片区绘就“同心圆”。一是片区协同,化“单兵作战”为“组团攻坚”。党建联建、产业联兴、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是嵊州市片区建设和发展的主题,由市委农办牵头,文广旅游、交通、教体等多部门协同推进资源向片区集聚,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最优配置。组建片区共富联合体,由片区党委书记召集各村负责人,实行“一月一议、急事急议”,围绕规划编制、基础建设、节点打造、活动组织等方面,思路共谋、项目共推、活动共商,形成党建引领下的联动发展。如长乐和石璜、谷来三个镇实行“西白忘忧”片区(六村)党建联建,串点成线形成同频共振产业带,片区内10个行政村年均增收70万余元。二是资源联通,补齐水、电、路、气、通信等全要素短板。投资3亿多元,贯通“西白云路”“舜皇茶道”等交通环线,有机串连片区自然景观、人文遗存、高档宿集、特色基地等,把“盆景”变成风景;培育“一路嵊风”物流品牌,打通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实现乡村快递物流服务全覆盖;形成“供水一张图”,助推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建立“一把扫帚”常态化保洁制度,提升片区人居环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三是产业联动,实现要素集聚和融合发展。根据片区实际,依托特色基地,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加强特色农产品营销;引进农产品深加工、小笼包生产等企业,助推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建立粮食、香榧、桃形李等特色产业农事服务中心,在产加销各环节提供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降本增效;引进“诺亚财富”等企业,建立个性化订单基地,打破茶叶、香榧等农产品镇村边界,带动农产品由传统粗放经营向规模化定制、品牌化营销转型。
美美与共,新业态催生“新样本”。一是立足本土文化放大地域优势。以越剧文化、书圣文化、小吃文化等为基点,打造“民情雅璜”“越剧东王”“翰墨华堂”“艺术水竹”“红色沃基”“颐养王院”等一批极具辨识度的村庄,成为和美乡村标杆。二是聚势共赢实现抱团发展。如“田园梦”组团片区致力挖掘乡野独特魅力,打造田园风光示范区;“越剧源”组团片区紧扣访越剧之源、寻越剧文脉、享越剧之趣主题,打造沉浸式越剧全体验;“长桥粮”组团片区立足现代农业和始宁文化,实现生态观光和人文旅游的无缝链接。三是丰富业态增添村庄魅力。浦口街道8个村共同打造“土心?月亮湾”项目,成为城郊亲子游的爆款;山口、葛英等村打造乡村咖啡馆、骑行驿站、露营基地等新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水竹村深耕“刘文西故里”文化资源,联合知名美院、美育机构等主体力量,建设刘文西美术馆艺术新地标,“线上+线下”满载运营。
资源活化,农文旅赋能“共富路”。一是利益联结创新村企联合管理模式。把运营单位负责人吸纳进村“两委”,如小昆村的运营CEO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全面参与村庄规划、招商、运营、治理,村企通过资源互补、群众参与、资本嵌入等,形成“双向借力”的共富效应,小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近百万元。二是激活沉睡资源推动乡村华丽蜕变。深入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集中连片流转闲置农房,引进“星宿山野”“山中来信”“吾乡文旅”等品牌民宿入驻,推动传统乡村旅游向品牌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实现旅游业态整体提升。如温泉湖村引入“花筑村”,对21幢闲置农房进行统一打造,开发特色民宿、村咖、小酒馆等业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原王院中学摇身一变,完美融合乡宿、乡游、乡食等元素,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田园康养生活体验;竹溪、泉岗等古村活化老台门、老祠堂,使“沉睡”资源重焕生机。三是打造特色IP增强运营活力。引入策划运营团队,创建地域品牌,打造长乐镇“星宿小昆”、贵门乡“宋韵贵门”、金庭镇“书圣故里”等IP;发展赛事经济,策划组织乡村音乐会、骑行挑战赛、山地越野赛、AI寻宝等活动,切实增强乡村文旅的吸引力。
本版稿件由省委农办秘书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