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港景共生”助渔农民增收致富
日期:09-13
温州市洞头区以建设“海上花园”为主题,通过“港改景、景生链、链创富”,激活渔港旅游资源、盘活渔港闲置资产、用活渔港发展资金,探索美丽渔港、美丽渔村和美丽经济有效转化新路径,打造“港景共生”的致富产业链条,形成精品渔家民宿、东沙不夜港、“中屿等到你”等港村美丽新业态,促进渔农民增收致富。
依湾规划实施港景共建,集聚渔村发展人气。一是防波堤变网红堤。立足渔港区域奇石、美礁、幽洞、蓝海等自然景观资源,投资1300多万元,嵌入现代元素和青春因子,实施岛、湾、堤连片打造,扮靓海岸线、山脊线、天际线,形成半屏海上月堤、“中屿等到你”等深受年轻人青睐的网红打卡地和婚纱摄影基地。二是黄沙滩变金沙滩。投资9.27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2期国家级蓝色海湾整治工程,修复沙滩面积超27万平方米,打造出“水清、滩美、岸绿”海岸线新标签。引进热气球、海上飞人、帆船等海上项目,植入亲子研学、海上运动等亲海体验,实现洞头渔港群区域人工沙滩日游客量最高突破2万人次,成为滨海旅游新标签。三是避风港变不夜港。依托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投入近1.7亿元资金,融入洞头村落肌理、海洋礁石、渔船夜归等本土元素,对沿港近17公里道路实施亮化美化,对沿港7个渔村400多幢临街房屋立面进行改造,建设温州特色美食与洞头风味结合的综合性休闲旅游街区,形成连港多景融合的“滨海星光带”。
因景成链推动渔旅共振,优化渔村产业布局。一是沿线布点渔家厨娘。围绕渔村劳动力价值提升,培育形成1200余人的渔家厨娘队伍,通过线下联动市、区两级旅行社,捆绑渔港区域景区景点、民宿餐厅,推出渔家厨娘“共富工坊”小包团线路,联动开通温州市首辆渔家厨娘专列,推动渔家厨娘与中小民宿“抱团”营收,渔家厨娘月收入最高超万元,民宿业主平均收入实现翻番。二是沿村打造精品民宿。全面实施港区“污水零直排”、截污纳管等生态工程,对220余处村巷、村道、渔房立面进行“微改造、精提升”,突出“路面、立面、平面”统一,在渔港全域创成A级景区村庄,形成渔家精品民宿发展生态空间。三是沿港构筑星光业态。在东沙渔港开启国内首部海上实景船体演艺秀,培育洞头渔港烟花音乐节、灯塔音乐会、大桥音乐水秀、渔村七夕民俗风情节等星光业态,点亮渔港星光带“火树银花”,打造摄影、音乐、美食等私人定制式的渔港星光休闲旅游产品30余种,形成环港旅游线路6条。
循链富民促进产链共兴,增强渔村增富实力。一是以点带面促共富。通过盘活利用国有闲置房产和村集体老旧农房,打造集水产品加工、产品展销、文化研学、“电商+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共富工坊”,串联起海上捕捞、陆上加工、线上销售的产业链条,让农村赋闲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创新开展“大蓬车”送技下乡系列活动,推出黄鱼刺身、渔家小吃、网络直播等60余项技能培训,帮助渔农民再就业。二是典型示范聚共富。率全省之先推行民宿审批“一件事”改革,实施民宿消防审批“洞头标准”,破解民宿限高4层难题。上线“宿+”小程序,以授权管理的形式规范民宿服务事项、经营状况等内容,建立联盟会员单位晋星、降星、退出机制,推动渔港区域民宿产业蝶变发展,形成资金、人才的虹吸效应。三是延链拓链助共富。围绕渔港周边持续开发大黄鱼垂钓、紫菜采摘、海上观光、黄鱼宴等浅海滩涂旅游延伸产品,定期举办黄鱼节、滩涂运动会等渔旅文活动。以本土非遗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培育非遗工匠,制作贝雕、渔民画等文创产品,带动渔民渔嫂就业。在渔港区域打造5个集水产养殖、旅游、休闲、度假、垂钓的“渔业+旅游”基地,解决渔民转产就业问题。
洞头的“港景共生”实践,带来以下经验启示。
做深“多”字文章,提升群众创业空间。一是聚焦多元发展,积极推进沙滩、堤坝、渔具房、灯塔等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文章,助力渔港区域向网红打卡地、婚纱摄影地、产业集聚地转变,形成更多群众创业点位。二是聚焦多方主体参与,建立健全企业投建经营性项目、财政资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方式,引入更多新业态。三是建立健全多部门合力机制,统筹渔港业态培育和差异布局,优化审批流程,解决制度与管理上的瓶颈问题,为群众创业搭梯。
念好“熟”字秘诀,降低群众就业门槛。围绕群众熟知的岗位、熟练的技能、熟悉的文化,发展“旅游+”“文化+”业态,实现更多群众充分就业。一是通过发展渔旅融合产业,创造重复性、简单化、密集型劳动力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展销和船舶驾驶等熟悉岗位,确保群众经简易培训即可上岗。二是通过发展渔家餐饮、民宿、特色小吃等业态,让日常生产生活技能经过简单规范提升,成为就业增收的拿手绝活。三是通过对本土渔文化深入挖掘,开发精品研学旅游线路,打造节庆品牌,催生文旅消费热潮,吸引更多本土文化传播者和爱好者参与就业。
练精“叠”字实招,拓宽群众致富路径。一是持续叠加区域发展优势,形成1+1>2的效应,打造更多增收致富新场景。二是坚持生态发展,建立健全港湾滩保护机制,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动生态资产收储流转、抵押融资,持续提升社会资本吸引力。三是坚持产业联动,通过夯实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突出群众增收项目,开启“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式增效增收模式,开辟多层次多方位的增收共富路径。四是坚持业态创新,结合地域特色,开发观光游、赛事游、康养游、亲子游等多种类旅游产品,不断延伸旅游服务链条,提升旅游消费吸引力,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