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浙江土特产·中华鳖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进一步做优做强我省中华鳖产业,打造“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标志性成果,到2027年,全省中华鳖养殖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一产产值达到70亿元,全链总产值突破120亿元。
《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中华鳖(甲鱼)是我国重要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兼具食药功效,深受消费者喜欢。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浙江突破中华鳖控温养殖技术,率先开展现代中华鳖人工养殖,中华鳖养殖产量和育苗量长期居全国首位,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华鳖遗传育种中心和最多的国家级中华鳖原良种场,率先育成3个中华鳖国审水产新品种,首创的“二段法接力养殖”“稻鳖综合种养”等模式被誉为“浙江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杭州新农都市场至今仍然是全国最大的中华鳖集散中心。2024年,全省中华鳖养殖产量9.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8%(全国第二)。
但自2012年以来,受相关因素影响,我省大量中华鳖从业主体开始转产或外流,产业发展受到冲击。
根据“土特产富”全链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指导性意见,以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举措,重塑我省中华鳖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形成种业更强、品质更优、品牌更响、链条更全的中华鳖产业新格局。
《方案》起草主要思路是怎么样的?
《方案》紧紧围绕“土特产富”培育发展要求,以“良种化、生态化、设施化、品质化、数字化”为引领,贯通“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渔旅融合”等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协同融合。
在制定《方案》过程中,我们充分调研、征集基层和生产主体的需求,针对当前中华鳖产业各个环节存在的难点堵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立足省情,充分考虑浙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始终把“品质中华鳖”这一浙江特色贯穿《方案》制定全过程。
《方案》提出了哪些具体工作任务?
《方案》明确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开展种质提纯复壮、加大技术模式推广等十项重点任务。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杭嘉湖三大产业集聚区和十大重点潜力县,打造若干个“小而精、特而美”的精品养殖基地,打造全国优质中华鳖生产基地、种鳖种苗供应基地和长三角商品鳖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市场影响力。
开展种质提纯复壮。针对中华鳖种质混杂退化问题,支持中华鳖原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本地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开发利用,支持中华鳖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协同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扶持建设一批水产种业振兴基地(阵型企业),进一步提升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太湖花鳖等本地优良品种的种苗供给能力。到2027年,建成国内一流的中华鳖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中华鳖优良种苗市场占有率超过75%。
加大技术模式推广。针对目前中华鳖产业存在的设施陈旧、机械化程度较低等现状以及有关技术难题,要完善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稻鳖综合种养基地建设,研发推广低鱼粉新型饲料产品,大力推广疫病绿色防控技术,支持基地标准化改造和设施化应用,示范打造一批机械化应用新场景,推动养殖模式更新换代。到2027年,建设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00个,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针对省内外中华鳖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将中华鳖纳入全省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管理重点品种目录,持续加大商品鳖、养殖投入品的质量监测及风险因子筛查评估,推动“精准用药+行业自律+监督执法”综合治理,加强基层药残快检能力建设,全面推广“药残快检+承诺达标合格证”新模式。到2027年,建成用药减量示范基地80个,示范面积达到1.3万亩。
加强品质品牌建设。品质品牌是我省中华鳖产业的鲜明特色。为进一步促进品质品牌增值溢价,加快构建中华鳖品质评价体系,大力推广冷贮净养、分级分选等设施装备应用,建设一批以品质提升和集中暂养为主的冷贮净养鱼仓(基地);构建品牌矩阵,打造地方(企业)特色品牌IP,进一步扩大“浙江甲鱼”影响力。到2027年,建设冷贮净养鱼仓(基地)10个以上,规模主体品牌化率达到70%。
加快推进精深加工。针对中华鳖“药食同源”价值及当前加工率不高、年轻人消费未被充分挖掘等问题,加快高效宰杀成套装备研发,建设一批加工基地,研究开发系列初加工及功能性精深加工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到2027年,培育新特爆款产品5个以上,建成加工基地10个,初加工率提升至30%以上。
拓展流通营销渠道。充分利用中华鳖货架期长优势,稳定线下主渠道,支持建设冷藏保鲜设施,布局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中心(专卖店);深化与大型商超、生鲜平台、电商平台对接,创新打造“短视频+直播”等企业营销新模式,培育开拓包括产品出口在内的消费新市场。到2027年,建设线下销售专门店50家,规模主体冷藏保鲜设施实现全覆盖,组织全省性展示展销活动3次以上。
探索数字全链溯源。充分发挥我省数字农业的领跑优势,依托“浙农渔”数字化应用,推动规模主体实现“浙农码”应赋尽赋,加快智能化和数字化应用,培育创建一批数字渔业工厂和未来渔场,强化中华鳖从养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码证合一全链条闭环管理,探索以码赋能优质优价新机制。到2027年,建成中华鳖数字(未来)渔场10个以上。
推进渔文旅融合发展。针对中华鳖产业链不长等问题,鼓励举办甲鱼相关节庆活动,挖掘展示中华鳖传统文化和新内涵,支持发展研学、观光、康养等农旅融合新业态,打造集中华鳖养殖、捕捞、美食、文化、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旅产业链。到2027年,建成以中华鳖为主题的渔文旅融合基地10个以上。
完善联农共富机制。针对我省中华鳖养殖主体普遍较小、部分主体效益不高等问题,鼓励规模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和产加销研一体化发展,支持链主型企业成长为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建设一批共富产业联合体。到2027年,培育年产值超1亿元重点龙头企业2家,年产值超5000万元龙头企业5家,共富联合体50家以上。
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立足产地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中华鳖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实施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强化要素供给。要支持中华鳖设施用地和全产业链建设用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相关贷款投放,加大渔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探索中华鳖养殖设施、生物资产抵押贷款制度和中华鳖价格指数保险。
强化项目支撑。要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储备一批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重点项目,纳入农业“双强”项目、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土特产”精品培育项目等涉农资金支持。
强化一线服务指导。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校、推广机构专家作用,深化联企业、联基地、联农户对接服务机制,结合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加强培训指导,加快中华鳖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强化氛围营造。要多途径多方式推介各地的好模式、好做法、好成果,不断提升“浙江甲鱼”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营造中华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