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金果满山又一年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A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临安区岛石镇太平里村的村民在采收山核桃。

  山核桃运输机。

  □本报记者 张枥元

  “白露日,竹竿摇,遍地金,扁担挑!”

  9月7日,白露时节,杭州市临安区迎来一年一度的山核桃开杆日。山核桃林里,“哗啦”声响此起彼伏,金灿灿的果实应声而落,跌进早已张好的采收网中……

  为“核”归乡

  白露前夕,杭州市区临安西部山核桃产区的村镇洋溢起采收季独有的热闹。路上车流如织,许多在外打拼、求学的年轻人赶回家乡,村里家家户户的门前停满了车辆,炊烟袅袅,柴香四溢……对于临安人来说,山核桃采收的重要性,不亚于过年。

  天光未亮,龙岗镇仙人塘村已是灯火点点。村民叶献葵起了个大早,灶台上的茶叶蛋煮得咕噜冒泡。“干一天活要出不少汗,这几天的菜要烧得咸一点,好补盐。”叶献葵说。另一边,婆婆正在收拾上山的行头。打核桃的长杆、手套、竹筐、蛇皮袋是基本装备,草帽、雨衣也得带上。6时整,一家人整装出发。丈夫和公公手持长杆走在最前,叶献葵与婆婆、儿子提着大水壶和编织袋紧随其后。寂静的山道,渐渐被脚步声、谈笑声和招呼声唤醒。

  “这些山核桃树从我公公婆婆那一代就开始种,最老的已经三十多年了。”叶献葵望着成片的林子感慨。她和丈夫常居杭州城区,老人守着山林,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并不多。今年,叶献葵提前一周回家准备,丈夫在开杆前一天清晨赶到,儿子也请了假赶回,女儿已安排好年假,马上回来。“在临安,有一种乡愁,叫‘白露回家打山核桃’。”叶献葵说,这是临安人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山核桃另一处主产区岛石镇,也迎来人声鼎沸的时刻。“95后”农创客舒雅儒和工人们一起上山,察看山核桃的长势与收成。“今年是个好年份,去年我家产1万公斤蒲,今年预计能翻倍。”舒雅儒的语气中难掩喜悦。

  从小看着山核桃、吃着山核桃长大,舒雅儒笑称自己是“山核桃四代”。她自幼随父亲上山打核桃,曾在每一棵树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也见证过这片山林24小时的光影变化。大学毕业后,舒雅儒回到家乡岛石镇银坑村,从父辈手中接过四百多亩的山核桃林。

  返乡创业十年,舒雅儒把年轻人的理念带回家乡。“品质是根本,现在我们的客户遍及国内外,不少在国外的华人也会联系我下单。其次是要有品牌意识,要开发自己的品牌。”舒雅儒说,“我想让临安山核桃成为中国坚果的一张亮丽名片,这既是我的梦想,也是家乡的梦想。”

  硬“核”创新

  山核桃传统的打杆落果方式正悄然改变,今年,临安区大力推广张网采收,许多大型山核桃基地已完成张网铺设,一张张硕大的采收网在山林间铺开,山核桃自然脱落、汇集一处,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落果损失。

  岛石镇仁里村的王德民一家,午饭后拿着几个编织袋不紧不慢地上山。“今年,我们家采取了‘张网采收’,我们是来‘收’核桃,不是‘打’核桃。”王德民说。果不其然,到了山核桃林地,首茬自然落果的山核桃已顺着斜坡归集到收集桶,不到两小时,他们就收满了5袋。一旁等候的单轨运输机随即启动,载着果实缓缓下山,无缝接驳到公路边的农用车上,直运脱蒲现场。

  “以前打山核桃要爬到树上,接连打十天、八天的,人累不说,也很危险。现在采取自然落果,还有运输机运下山,省力又放心!”王德民感慨道。为把山核桃从山上运到山下,今年岛石镇有不少村民实现了“机器换人”。岛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已累计有9万余亩山核桃采取自然落果,推广单轨运输机71条。

  “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新增高效喷雾器、山核桃脱壳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机械化作业设备3000余台,人工成本显著下降。科技赋能,让山核桃采收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和安全。”临安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在采收方式上创新,临安山核桃在产品端的“玩法”也远超想象。山核桃啤酒将麦香与坚果香完美融合,山核桃咖啡为都市生活注入一抹山野的醇厚,还有香酥脆爽的山核桃薄脆、冰爽香甜的山核桃冰淇淋、丝滑浓郁的山核桃巧克力……这颗金色果实以丰富的形态惊艳了人们的味蕾。不止于食品,山核桃还走进了文创领域。匠人们将山核桃空籽,制作成独一无二的山核桃挂饰、工艺品,使之从舌尖走向指尖,承载着临安的文化底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山核桃之都’,临安从事山核桃的种植农民有10万人,有SC认证加工企业300余家。近年来,临安以三产融合为目标,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展示、观光旅游、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化工厂、山核桃脱蒲水籽交易中心、白牛电商中心,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临安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临安山核桃”品牌价值达49.43亿元,位居全国坚果类榜首。

  “核”力生金

  走进太阳镇武村村,种植大户杨有发的150多亩山核桃林已是满树金黄。“我种植了大大小小5片山核桃林,去年只有2500多公斤籽,今年预计有7500多公斤籽,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杨有发介绍,近年来,在浙江农林大学和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他对整片山核桃林进行了土壤改良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实际情况按需给料,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山核桃树的长势一年比一年好。

  在昌化镇白牛村的西谷坪经济林林场,800亩山核桃林一眼望不到头,一张张绿色的网如地毯般铺满山头,工人们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捡拾满满两大袋子。“今年产量预估大概有1.5万公斤干籽,和去年比差不多翻倍,我安排了近20名工人,张网采收大大提升了效率。”种植大户应涛表示。

  在清凉峰镇白果村,75岁的种植大户王立平也正忙碌着。“今年的果实普遍比去年大。”他从2000年开始承包这片山核桃林,经过多年的悉心培育,目前产籽的山核桃林有约500亩。“自2013年开始有收获,今年是近13年来最好的一年。”王立平说。

  今年8月起,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走进昌化、岛石、清凉峰等主产区,实地调研山核桃生长情况。“今年风调雨顺、气温适宜,山核桃的质量和产量普遍较去年有较大提升,基本上能够达到历史高位。”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林特站站长王为宇介绍,“白露开杆后,新鲜的山核桃要经过去蒲为籽、初步预选等十余道工序,才能成为酥脆的果仁。预计9月中下旬,临安山核桃将大批量上市。”

  近年来,临安持续实施《临安山核桃生态化治理五年行动》等政策,推进产业升级与生态修复,联合科研单位攻关病虫害防治,推广良种良法,提供全流程社会化服务。同时,深化“山核桃产业大脑”应用,推广“临农一件事”浙里办小程序,上线18项“我要”服务模块,以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率。全区已实施山核桃林下秋冬覆绿工程8万亩,累计应用张网面积10万余亩,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7家,建成2个集中脱蒲交易中心。

  目前,临安区山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57万亩,年平均产量约1.7万吨,一产产值10亿元,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今年,山核桃品质与产量双双提升,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落果声中,是生计,是团圆,是创新,也是一代代人扎根土地,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真实故事。

  杭州市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