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
走进位于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村头的“e”万家共富工坊,负责人邢燕正对着手机向网友展示刚出炉的佛手养生茶。“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意经’!”邢燕放下手机对记者说,“去年我们的佛手及相关产品,光电商销售额就有800多万元,带领20多户农户年人均增收超3万元。”
邢燕的故事,正是金东区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金东区聚焦八仙积道、仙佛诗歌、环积道山3条共富带,重点推进岭下镇岭五片区、赤松镇北山口片区等组团发展,通过机制创新、产业融合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实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金东特色的县域共同富裕之路。
乡村振兴,党建为魂。金东区始终将党建统领视为片区组团发展的“定盘星”,构建起“区委书记领衔抓、镇党委书记具体抓、村书记一线抓、部门党组书记协同抓、企业党委书记落实抓”的五级工作体系,让政策落地有抓手、问题解决有路径。
以仙佛诗歌共富片区建设为例,作为2024年浙江省实施县域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重大项目,该片区涉及赤松镇、曹宅镇5个村,在各级党委合力推动下,仅用时3个月,就完成1600亩土地集中流转,为项目顺利开工奠定了基础。
建立打破行政边界的党建联盟,是金东片区整合资源的关键一招。该区成立了“北山口”“岩后”等5个片区大党委,统筹推进项目落地、产业协同与资源调配。如“北山口”片区大党委整合北山口村、虎岩村等4个村的产业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实现“耕、种、管、收、储、展、销”一站式服务。
金东区还培育了“坡阳?归乡”等多个党建品牌,打造“共富工坊”“共富市集”等载体,擦亮“八婺工坊?百镇优选”金字招牌。在岭下镇坡阳古街的“共富工坊”,退休干部杨周安带头经营特色小吃店,带动12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4万元;“共富市集”每月开集,汇集佛手制品、婺州蜜梨等农特产品,年交易额超300万元。
推进片区组团发展,核心在于机制创新。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金东区在各片区成立“村集体+投资方+产业运营方+农户”共富项目运营公司,创新“一地生多金”收益模式——运营企业通过业态经营“得现金”,国资企业通过资产出租“获租金”,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变股金”,农户通过就业或农产品销售“挣薪金”。
“以前土地零散,一年到头挣不了几千元,现在入股项目拿股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薪金,两份收入,心里踏实!”仙佛诗歌共富片区农户陈建国笑着说,他把家里的几亩地入股后,在现代化农业大棚负责樱桃管护,月薪4000多元,年底还能拿到村集体分红,“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近年来,金东区还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至今,全区已培育蔬菜、奶牛、鹌鹑等10条亿元以上重点农产品产业链,其中北山口佛手、两头乌、婺州蜜梨成为“拳头产品”。在仙佛诗歌共富片区,金东区与金华市农科院合作,引进蓝莓、樱桃等优质品种,搭建140亩现代化农业大棚,招引专业种植团队开展深加工,开发佛手茶、樱桃果酱等产品,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目前,该片区佛手年产量达50万盆,樱桃年产量120吨,带动农户年人均增收8000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上,金东区以共富带为纽带,打造“一季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旅游线路。仙佛诗歌共富带串联起北山口佛手种植基地、大源村盆景艺术园、虎岩村樱桃采摘园、紫荆花海、岩后枇杷种植园等点位,开展“虎岩樱桃节”“金秋佛手节”“岩后枇杷节”等活动;八仙积道共富带则依托坡阳古街、白鹭营地、马术场馆等业态,打造“日间游景、夜间消费”的全时段体验。
“以前跑长途货车,一年到头不着家,现在开民宿,守着好风景,收入还翻了番!”前货车司机朱云峰如今在八仙积道共富带经营“骑士驿站”民宿,他告诉记者,民宿年收入不仅比过去跑车高不少,还更稳当,能陪伴孩子长大,“这都是托了片区发展文旅产业的福”。
数据显示,“八仙积道”项目运营以来,已累计吸引游客27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9000万元,带动岭五村、釜章村等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超700万元,每户入股村民年人均收入由5.2万元增至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