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老师,尝尝我家的‘尚书桃’,今年更甜!”近日,在玉环市楚门镇东西村,果农戴振华拎着一篮刚摘下的桃子,热情地招呼市文化特派员许灵敏。不远处,是村中那棵见证历史的百年古榕树。去年,一场关于如何将村子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榕树下宣讲”,点燃了村民的希望。一年过去,承载着戴尚书文脉的“尚书桃”品牌应运而生,成为东西村缩小“三大差距”、奔向共同富裕路上最清甜、最实在的果实。
文化寻脉 唤醒甜蜜产业
东西村,素有“玉环文化第一村”美誉,唐朝古刹、宋代名臣故居、民国碉楼群星罗棋布,古树名木郁郁葱葱。然而,捧着“金饭碗”的村子也曾步履维艰,村级债务、产业空白让丰厚文化资源“沉睡”多年。
如何利用资源破局乡村振兴?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杨秀中与市文化特派员许灵敏的目光,共同聚焦于村里那片历史悠久的桃树林。“玉环文化看楚门,楚门文化有东西。”杨秀中说,村中曾走出官至户部尚书的戴明,他创办玉环首个乡村书院,文脉深厚。“‘吃桃子,中状元’‘走东西有好运’的民间口彩,正是文化沉浸体验的绝佳载体。”
“文化赋能,就是要让农产品‘开口讲故事’,提升附加值。”许灵敏说。于是,融合当地文化元素与助力村民增收的“尚书桃”品牌应运而生。它不再仅仅是水果,更是东西村千年文脉的现代传承,为甜蜜产业注入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和品牌潜力。
产业蝶变 桃园结“共富果”
品牌有了,如何让老桃园焕发新生?
“过去,村里虽有桃树种植面积近百亩,但都是各家各户零散种,老品种、个头小、味道酸,路边摆摊卖,顶多两三元一斤,赚不了多少钱。”种植户戴振华回忆说。
在两位特派员的协力推动下,一场产业升级悄然进行。首先是土地整合与规模化经营,平整出50多亩山地,引导村民集约种植。“春节后,所有地块被大伙儿认领一空,积极性非常高!”杨秀中欣喜地说。
紧接着是品种改良与技术提升。淘汰老旧品种,引入优化品系,科学管理。戴振华成了技术带头人之一。“现在桃子甜度高、色泽饱满,个头大的一个能有三四百克!”品质飞跃带来价格跃升,桃子单价从过去的两三元跃升至5元至8元。这数字背后,是村民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
得益于独特水土,东西村的桃子果肉细腻多汁、清甜爽口,去年新品种上市便收获一致好评,今年早早排满了预约订单。昔日的“酸涩”,换来今日的“共富甜”。
品牌生金 文脉香飘四方
“竹岗,竹岗……”东西村村歌萦绕在戴明故居皆山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师范专业的学生正为当地前来研学的孩子们上着生动的暑期实践课。
“尚书桃”的品牌建设,是文化赋能最直观的体现。杨秀中与许灵敏深知,创品牌非一日之功,需精心策划、持续发力。一方面,深挖品牌内涵,讲好“尚书”故事。他们与专业团队合作,将尚书这一文脉元素巧妙融入产品视觉体系。
“浙江外国语学院正为‘尚书桃’量身设计包装和专属Logo,要让每颗桃都成为传承文化的‘甜蜜使者’。”许灵敏说。
另一方面,策划丰富活动,提升品牌声量。村里依托新建的文化广角,计划举办桃花节、采风创作节、品桃推介会等系列文旅活动。“我们还要征集朗朗上口的广告语,积极参与‘伴手礼’评选,目标就是让‘答谢师恩,就送尚书桃’深入人心,使之成为传递情感、分享甜蜜的文化符号。”杨秀中信心满满。
从零散摆摊到品牌化运作,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渐起,“尚书桃”正走出东西村。它不仅是水果,更成为连接城乡、促进交流、带动增收的文化媒介,生动诠释着“点‘文’成金”的共富实践。郭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