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佳味
车行至玉环市清港镇垟根村,漫山文旦树如绿色浪涛般起伏,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果树下,一个身穿蓝色防晒服的人蹲在地上,对身旁的果农说:“这几天要及时检查套袋,别让水积在袋里,不然容易烂果。”她的草帽沿沾着草屑,手上带着泥土。她就是玉环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农技专家陈青英。30多年来,正是这双常年与泥土打交道的手,把昔日荒山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
“1986年台州农校毕业,就一脚踏进清港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开始与文旦打交道,一干就是30多年。”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陈青英抚着银发笑道。她毕业后回到家乡玉环,投身文旦种植技术推广。那时的玉环文旦,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品种单一、病虫害频发、裂果严重,果农一年忙到头,收入却不高。“第一次看到果农因为烂在地里的文旦哭,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的果子‘值钱’。”陈青英说。
“你看这片果园长势多好,品相好,水分足,果子沉甸甸的,以前可不是这样。”陈青英站在山岗上,望着果园感慨道。玉环文旦作为地方特色品种,当时栽培技术几乎空白。“必须写一本属于玉环文旦的书!”这个念头在她心里扎了根。白天,她穿梭在各个果园,记录每一处细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数据和心得;晚上,她整理资料码字,常常熬到深夜。2013年,凝聚她心血的《优质玉环柚产销技术》终于出版,填补了玉环文旦系统化栽培理论的空白。
说话间,她的手机响了,电话里是果农焦急的声音。“陈老师,您到我果园来看看,果子总裂,有没有什么办法?”尽管已经退休两年多,当地果农还是会拨通她的“技术热线”,她依旧耐心解答,还常亲自跑到果园察看。
离开垟根村,我们来到樟岙村白云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数字化智能大棚。刚进果园,负责人高卫东捧着带裂痕的青果迎上来:“陈老师,您快看看,今年有几棵树又出现裂果了,是不是浇水方法不对?”陈青英接过果子仔细查看,又捏了捏土壤:“你得控制灌溉量,表层土见干再浇水。另外,钙肥得跟上,能减少裂果。”高卫东说:“今年果子总体品质不错,大棚里种植的早熟品种文旦,8月底就能上市,已订出去5万公斤了。依靠陈老师的指导,进行大棚设施栽培和数字化管理,不仅亩产增加,果子品质也上去了,精品果价格比普通果每公斤高出1元多。”
“以前散户种植,收购商压价不说,为抢市场还得提前‘摘青’,好好的文旦卖不上价。”回忆起以前,果农李大姐感慨万千。上世纪九十年代,樟岙村文旦虽好,却“优质不优价”。陈青英挨家挨户算经济账,终于在2002年促成村里成立首家水果专业合作社。2010年,她又建议垟根村整合资源成立文旦专业合作社,推行“四个统一”:统一收购、商标、包装、销售,组织果农抱团发展。“有合作社兜底,我们就不愁销路了,果子在树上长到成熟再摘,个头大了,糖分高了,买家抢着要。”李大姐笑道。
如今,玉环文旦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皮被制成护肤品,果肉加工成果酱、果酒,连果核都被开发成中药材。陈青英主导制定的《玉环文旦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让“玉环文旦”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突破20亿元。她也因此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如今,垟根村2200亩文旦园连成片,走在村里,白墙黛瓦的洋房错落有致,墙上的彩绘画着文旦开花结果的过程。退休老书记汪光富指着远处感慨:“以前那边是一片荒地,现在果树成林,村民们腰包鼓了,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我们村成了‘中华文旦第一村’。”
顺着石板路走到“文旦花开”共富工坊,种植户江丹云正调试直播设备,整理包装袋。依托“电商快车”,她的文旦种植面积从5亩增加到12亩,店面也从1间开到4间,并注册了自己的文旦品牌。“陈老师不仅教我们种植技术,更鼓励我们拓宽销售渠道,叮嘱我们要守护好‘玉环文旦’这块金字招牌。”江丹云说。
离丰收还有些日子,空气中已隐约飘着文旦的甜香。30多年的坚守,陈青英让“绿水青山”变成了果农手中的“金山银山”。沿着“两山”之路,玉环文旦将结出更多甜蜜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