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农机农艺“携手”合奏田间“协同曲”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杨怡

  在诸暨市的万亩稻田里,搭载智能播种系统的插秧机正按照水稻品种特性精准调整株距,一旁的秸秆还田机同步将粉碎的秸秆埋入土壤;在永康市的果蔬基地里,植保无人机根据作物叶片密度,自动调节雾滴大小与喷射角度……这些场景勾勒出浙江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生动画面,也标注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阶坐标。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机械化,农机化的关键在机艺融合。农机农艺融合的核心,在于让机械“读懂”农艺密码。近年来,浙江推动农业机械与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土壤条件的“精准对接”,让农机不再是简单的“替代人力”工具。在杭州萧山,针对当地主导的晚粳稻品种,农机企业联合专家改造插秧机秧爪间距,将传统30厘米株距缩短至25厘米,既保证机械通行不压苗,又契合该品种分蘖特性,使亩产量提升8%。“以前机器插下去总有些苗站不稳,现在农艺要求变成机器参数,种出来的稻子齐整得像列方阵。”种粮大户陈阿土感慨道。目前,我省现代设施农业(农艺农机融合试验)基地建设已覆盖水稻、甘薯、茶叶、杨梅等超过70个农业细分产业,通过设施改造、农艺改进、适用机具应用及三者深度融合,累计改进农艺制度202个,示范农艺农机融合模式1454.23万平方米,推广应用农艺农机融合技术10大类100多项。

  农机农艺融合的突破点,在于重构生产链条后产生的“化学反应”。在平湖,“育秧工厂+高速插秧机+无人机植保”的融合模式,将水稻生产周期压缩15天,亩均产量却提高10%。这背后,是农艺专家参与农机作业标准的制定,农机手熟练掌握作物生长规律,相互形成协同效应。“稻渔共生”系统便是相互协同的典范。2021年,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建龙,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利用良田灌溉系统原理,对部分沟渠水面及田块进行改造,探索出“稻鳖共生+跑道养鱼”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粮渔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目前,该合作社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

  农机农艺融合的未来,在于激活要素聚合的“倍数效应”。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农机农艺融合正迈向更智能的阶段。在“浙农服”数字平台上,农机作业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实时交互,形成“农艺需求—农机响应—效果反馈”的良性闭环。这种智慧融合还催生出新的服务形态。在临海,“农机共享合作社+农艺指导站”的联合体,为小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一站式”融合服务。农户只需通过手机下单,合作社就会派遣匹配作物品种的农业机械,并配备懂农艺的操作员,实现“机器跟着农艺走,服务跟着需求走”。

  从技术适配到流程重构,从协同作业到智慧融合,浙江农机农艺的融合之路,正是农业现代化从“量变”到“质变”的生动注脚。当每一台农机带着农艺的“基因”,每一项农艺融入机械的“严谨”,广袤田野上必将看到更多农业新“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