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笔墨丹青“润”山村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A04版:美丽乡村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晨时分,在新昌县小将镇巧英湖村的连绵竹海中,几位画家支起画架,画布上,青翠的竹海、古朴的石阶、劳作的村民被赋予了艺术生命。村民停下脚步,看着这群将家乡山水绘入画卷的陌生人,没想到艺术的力量悄然改变了这座山村的命运。

  艺术与乡村的碰撞,让这个一度沉寂的山村“重生”了。

  山村与艺术的初遇

  巧英湖村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拥有连绵竹海、秀美湖泊与盐帮古道,就像是一块天然的“画板”。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和艺术系学生涌向这里,寻找创作灵感,进行艺术创作。

  6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鲜有人扰的沉寂村落。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壮年大多外出谋生,只有老人守着连绵竹海与碧波荡漾的巧英湖度日。

  转机始于一位背着画夹的陌生人。画家陈惠青常会背着画夹穿梭在山水之间,寻找最佳的写生地点。当陈惠青偶然间来到巧英湖村写生时,村里废弃的老屋群令他心头一震——斑驳土墙是天然画布,推窗见湖的格局是绝佳取景框。

  陈惠青一眼便相中了这里:传统的原生态风貌,一砖一瓦都透着纯粹的美,是不可多得的“宝地”。他当即租下七间半老房子,以艺术视角精心设计改造成了“七间半艺舍”。白墙黛瓦的建筑嵌入山体,270度落地窗将竹海、湖泊、古道尽收眼底。

  正是这个决定,拉开了巧英湖村的发展序幕。

  起初,村民对这个“要在村里画画”的城里人充满疑虑。“画画能当饭吃?”这是大多数村民的第一反应。陈惠青没有急于说服村民,而是邀请几位画家朋友前来写生。

  “画家和一般游客是不同的,他们到一个地方写生,至少会住上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他们会深入当地生活,寻找灵感。”陈惠青说。他想让绘画界同行知道,巧英湖村是一个写生创作的好地方。开业首月,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带着学生包场入住,30多幅湖光山色写生作品登上省展。

  当村民看到自己熟悉的竹林、湖泊在画布上变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看到这些画家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看到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时,村民如梦初醒,察觉到村子潜藏的巨大潜力。于是,镇里和村里马上按照“画家村”的标准,着手对村庄进行细致入微的改造。

  慢慢地,村子的模样在画家们的画笔之下,愈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韵味。陈惠青的民宿不仅成为全国水彩画家的聚集地,还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合作,成为高校写生基地。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巧英湖村,开始以艺术的名义进入大众视野,并于2024年成功创建绍兴市艺术乡建特色村。

  颜料渗透乡土肌理

  落日熔金时,村民俞大妈没急着回家,而是坐在写生驿站的长凳上,看着美院学生画湖景。“阿姨,教您画两笔?”学生小林递来画笔。俞大妈犹豫着蘸了蘸颜色,在画纸角落描出小院轮廓。

  “最早来的是陈老师的一些画家朋友,他们支起画架在湖边一画就是一整天。我们好奇地围观,从没想过自己天天见的风景在画里这么美。”俞大妈说。这些画家不仅带来了颜料和画笔,更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他们教会村民用艺术的眼光重新发现家乡的美。

  一批又一批画家纷至沓来,让艺术之花在巧英湖村深深扎根。去年,文化特派员丁成钢进驻小将镇巧英湖村,通过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写生活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积极打造艺术乡建项目。昔日的旧农具,变成了小景致;废弃的犁耙、风车摇身一变,被精心焊接成别具一格的雕塑,矗立在田埂之上;村民平日用来腌菜的缸,经学生们妙笔彩绘,化身为露台上独具韵味的花器;原本用于晒笋干的竹匾,也被绘上了灵动的写意山水。

  更重要的是,艺术仿佛对村民的精神世界进行了重塑,他们开始理解艺术的价值,主动参与村庄的美化与建设,甚至尝试艺术创作。村民们乐在其中,自发成立了“艺工队”,用毛竹编织艺术装置,拆除违法建筑为公共艺术让路,甚至无偿提供私人空间作为公共文化场所。

  就连村里的大爷也成为“编外模特”。起初,村民丁大爷老躲着画板走:我这么老了,有啥好画的?直到看见画家笔下沟壑纵横的面容透着铜器般的质感,老人甚至特意换上压箱底的衣服,重新来到画家身旁。

  当艺术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乡村振兴便有了内生动力。如今,有村民开始主动向外来艺术家讲述盐帮古道的故事,更有青年才俊选择返乡投身民宿经营,乡村发展的内生力量已然被充分唤醒。

  随着“画家村”名气的扩大,巧英湖村迎来了更多艺术力量的注入。2022年,“诗画新昌·竹海画乡”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水彩高级研修班在巧英湖村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艺术家学员深入乡间地头,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村落的美丽图景。这次活动,也标志着巧英湖村的艺术乡建进入了新阶段——从个别画家的自发行为,升级为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工程。

  于是,更为深远的影响,悄然在人才领域生根发芽。“这些年,我们探索实施‘艺术家驻村’模式,鼓励和支持艺术家、规划设计师、高校专业人才、文艺志愿者等扎根乡村。同时,我们还邀请‘艺术村长’、文化特派员等人才扎根乡村,深度参与艺术乡建。”小将镇党委书记俞晓燕感慨道,艺术就像是强大的催化剂,成功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汇聚于此。

  画笔点绿成金

  当颜料融入土地,艺术便不再是悬浮的风景,而是生长出共富力量的根系。

  随着新昌县开展低收入群体“挂单奔中”行动,“画笔+乡村”的经济模式如鱼得水。最直观的体现是经济数据的跃升,2024年,巧英湖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6.67万元,比5年前增加97.67万元。

  民宿经济是艺术赋能最直接的体现。“七间半·艺舍”民宿全年入住率保持在70%以上,在写生旺季常常一房难求。同时,因人口外流等因素,村内大量闲置的农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为化解民宿客房紧张与农房资源闲置的矛盾,当地政府根据“挂单奔中”行动要求,积极摸排低收入群体家庭闲置资源,合理进行分配,当民宿住不下时,客流被引导到附近村民家中,形成“主民宿+副农家”的分布式住宿模式,让更多村民分享艺术旅游的红利。与此同时,巧英湖村相继建成英湖驿站、游客中心等综合体,引进投资客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

  村里每年除了获得闲置房租金外,村民自产的农产品也搭上了书画写生经济的顺风车。

  “老师,新晒的笋干带点去?”村民金志超笑着招呼。游客欣然应允,扫码付款——这是巧英湖村再寻常不过的场景。

  “现在游客多了,自己家的笋干、笋丝卖得不错。”从事笋制品销售的农户郑浩原的喜悦溢于言表,艺术活动吸引的游客,让村里的山货成为畅销商品。画家和游客接连不断地涌入,也让村民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当地那些平日里随处可见、毫不起眼的杨桐柃木在国外是家庭插花的热门之选,备受人们青睐。

  于是,这些原本被村民视作无用“柴叶”的杨桐柃木,在当地政府助力下,摇身一变成为出口畅销的热门产品,成了人人追捧的“金枝玉叶”。村民潘林海借此契机,成为专业种植杨桐柃木和松枝的大户,成功构建起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销售额高达20万元。“以前种田也没什么收入,生活刚过得去。现在杨桐短毛松这些弄起来,收入很丰富啦。”潘林海感慨道。

  除了对特产的深入挖掘,近年来,当地还大力深耕旅游资源潜力,精心打造并举办环巧英湖马拉松赛、红枫樱花节、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巧妙地将艺术元素与自然景观、农事体验有机融合,让“诗与远方”在乡村交相辉映,成功吸引更多游客纷至沓来。

  一条环环相扣的艺术产业链悄然成型。各类配套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家乐、共富工坊等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产业落地生根后,乡亲们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钱,大伙儿精心打造的‘画家村’,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好环境带来的红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俞晓燕望向连绵群山,她心中“浙东竹海画乡”的蓝图已然展开——全镇22个行政村将各展其美,艺术家驻村计划将深入实施,艺术资源将持续注入。

  在巧英湖村的调色盘里,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正随晨光铺展。

  金汉青 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