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从生态美到共同富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游客组团登径山,感受茶山美。

  □见习记者 张枥元 

  身处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20年来,浙江用一笔笔“绿色修辞”,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写进发展的底色。看山、看水、看田、看林、看共生……之江大地,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8月4日到10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举行。一周时光,记者跟随采访团先后走进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等地的乡村海岛、山林河湖,感受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的精彩蝶变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低碳新风 吹入万家

  雨后初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的石板路尚浸润着水光。“这些石板路是我们特意保留的,下雨不积水,夏天不聚热,走上去有种儿时的踏实感。”村党总支书记俞荣华介绍。环顾四周,除了特意保留的石板路,改造后的民居没有围墙遮挡,错落有致,焕然一新。

  特别的是,洁净的径山村没有专职保洁员。“环境维护靠大家,这是写进我们《禅村公约》的。”俞荣华介绍,村里给每户配发清洁工具,定期评比,按积分兑现奖励。这种“无保洁员”模式平均每年能为村里节省开支30余万元,也让环保成了村民的习惯。2024年,径山村集体经济可分配收入达88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737元。通过“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环境美了,钱袋子鼓了,村民笑了。在径山村,低碳是可感可及的生活,共富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放眼浙江全域,低碳理念重塑着万千乡村的生产生活。20年间,浙江以全国1.1%的土地、2.9%的用水量、4.7%的人口、3.4%的能源消耗,创造了6.7%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全省单位GDP能耗较20年前降46%,而且新建建筑中超98%为绿色建筑,光伏装机量稳居全国前三。

  走进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村里“美好生活中心”的屋顶上,一排排深蓝色光伏面板铺设整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梅林村率先打造村级光充储一体化系统,融合屋顶风格布局了258千瓦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国家电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介绍,通过屋顶安装的光伏,当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依托‘村网共建’模式,我们把驿站建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打通了电力服务的最后100米。”来涵彬说。作为我省首个村级低碳驿站,梅林村电力驿站共设置了25个充电桩,村民每年可节省充电支出15%,让清洁能源走进村民生活。

  “老百姓都说,阳光照在屋顶,收益落入口袋。”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有60余户村民在屋顶装上了光伏设备,还有50余户村民正在接洽,这些蓝色“聚宝盆”不仅点亮了人间烟火,更将盈余化作实实在在的增收。

  青山点“金” 绿水流“银”

  在象山县西沪港畔的高泥村,养殖户钱国敏轻点手机屏,碳纤维网箱应声启动,饵料精准投喂,“岱衢族”大黄鱼闻风腾跃出水。“以前夏天怕台风,冬天惧低温,大黄鱼的成活率不到六成。”钱国敏感慨道。如今,在抗12级台风的智能网箱与8℃越冬技术的加持下,西沪港活黄鱼的身价暴涨10倍。昔日偏僻的渔村,如今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0万元。一条鱼、一片海、一张网,高泥村人“捞”出了产业兴、生态美、生活富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浙江不断创新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努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机制试点100%覆盖,诸暨珍珠、丽水“山耕”、安吉白茶等生态富民“金名片”相继涌现,绿水青山的价值不断被市场认可。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诸暨市山下湖镇的珍珠养殖基地,池塘水面上的悬浮球串联起来,如同一条条珍珠项链。“每个球下面都有约30个河蚌,它们是不用充电的‘净水器’。”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锋介绍,传统河蚌养殖为求效益需要泼撒肥料,容易污染水体,自2016年起,公司研发团队对传统养殖池塘进行数字化改造,研发出了“智能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不仅养殖密度是传统养殖的3倍以上,更可以有效利用河蚌的生物优势,提升水质。

  “这里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珍珠蚌色系基因库,改变现有淡水珍珠过度依赖深加工的弊端,同时也是水生态环境治理的试验场。”山下湖镇党委书记郭南表示,镇里深化科技与工艺双轮驱动,推动“靶向养殖”“智慧养殖”模式升级,实现了生态与珍珠品质的双赢。目前,山下湖镇拥有全国最大的珍珠养殖、研发、加工、交易基地,珍珠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

  农旅融合 携手共富

  “客官,您请瞧好了——”青衫长褂的老者话音未落,瓷碗中的小球就“凭空消失”,“闪现”到另一只碗下。中国传统戏法“三仙归洞”的精湛演绎,引得游客掌声连连。这样的精彩瞬间,在安吉县云上草原之巅的“云上仙侠镇”每天上演近百场。这座新近开门迎客的沉浸式仙侠主题文旅小镇,是安吉余村文旅发展的又一次探索。

  自2005年“两山”理念在余村首次提出,20载光阴流转。如今的余村,辐射力强劲。安吉以天荒坪镇余村村为核心推进“大余村”建设,整合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三地之力,将24个村庄紧密联结,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片区内原本分散的业态得以聚合,游客不再是匆匆而过的“半日游”“一日游”,而是深度体验的“多日游”。云上文旅集团董事长孙晓东介绍,2024年山川乡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120%和800%。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安吉不断集聚乡村发展新动能,跑出文旅发展“加速度”。

  在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的山顶,一家独特的“面包窑炉”格外醒目,这里烤制的面包松软诱人,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谁能想到,这座飘香的面包炉,前身竟是污染环境的石灰窑?2013年,常山县开展石灰行业专项整治,路里坑村积极响应,关停了所有石灰窑。随后,路里坑村立足自身优势,深挖文化与自然资源,让“窑火”以新形式重燃。2021年,路里坑村和文旅企业共同组建乡村运营团队,打造了一系列文旅融合项目。曾经的羊棚变成了羊棚咖啡馆,荒废的石灰窑变成了面包窑、窑书房,闲置农房变成精品民宿和餐饮店,曾经荒芜的老矿坑也华丽转身,变成“瀑布泳池”和“矿坑营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志亮介绍,2024年以来,路里坑村各业态共吸引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1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达600余万元。

  近年来,浙江纵深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全力建设环境美、精神富、经济强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乡村文旅产业持续升级,各类新业态全面开花,走出了“千村联万村、先富带后富”的共富之路。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86元,连续40年领跑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3∶1。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20载躬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之江大地迸发磅礴实践伟力,“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底色。神州大地上,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正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