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塘河粮仓”让“一粒米”焕发新生
日期:08-16
□本报记者 丁佳味
盛夏的清晨,平阳县新科家庭农场的烘干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这16台烘干机连轴转,一天能处理320吨稻谷,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作为片区最早“吃螃蟹”的种粮大户,伍思树一边用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实时数据,一边说,“你看,这季早稻的含水率、出米率都达标,产出的稻米品质好。”
20年前,这里还是零散村落,16个村各自为战。如今站在观景台远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无人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画着”直线,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这些巨变始于“大上林垟”片区组团发展的破局。
“大上林垟”片区以上林垟为重点村,联动周边15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将零散农田整合为“塘河粮仓?万亩田园”,建成集智慧农业、选种育种、农机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生产示范区,构建起“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片区成立来,16个村抱团成立合作社,连片种植双季稻,统一供种、管理、销售。”平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片区建成在当地服务面积最广、单体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年产优质粮超1.3万吨,“大上林垟”品牌粮食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浙南粮仓”。这里的双季稻种植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大上林垟”片区创新构建“1+N”运营模式,串联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合作社等“N”个市场主体,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粮食产业发展格局。在昆阳镇湖屿村千亩稻虾种养基地,早稻刚收割,负责人吴晓俭正查看田里的种虾长势。“一田两用,水稻保底,龙虾增收,亩均效益比单种粮增加4倍多。”吴晓俭向记者介绍,基地通过“双季稻+两季虾”的稻虾种养模式,平均亩产优质稻谷550公斤、小龙虾200公斤。
在位于片区内的温州悦农供应链有限公司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给稻米进行色选加工。“我们对收来的优质稻谷进行加工,去年以每吨高于市场价228元的价格向农户收购5000吨稻米。”负责人李小梨介绍,公司全年大米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产业链的延伸让“一粒米”焕发新生。片区聚焦“塘河粮仓?古村新垟”发展主题,投资16亿元谋划实施项目140个,通过“粮食+文旅”“生态+体验”等模式,创新粮食种植、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文旅观光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田园风情、非遗文化等多元业态串联成线,片区年到访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年收入超6000万元。
正值暑期,塘河两岸,游客络绎不绝。在“塘河粮仓”主题馆里,学生们正沉浸式参观体验“一粒米的生命旅程”。“预订的暑期非遗研学课程已全部排满,学生们既能下田体验农耕,探秘稻作非遗技艺,又能避暑玩水,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来这玩的游客不少。”主题馆负责人笑道。目前,片区年接待研学观光团队超300批次。
产业的兴旺带来了农民生活的蝶变。走进上林垟村,昔日的泥瓦房变成了白墙黛瓦的民宿,闲置的粮仓被改造成研学课堂,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超市都没有,现在游客多了,我开了农家乐,还把家里5亩地入股村集体,每年除了租金,还能拿到分红。”村民李师傅说。2024年,16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3000万元,其中核心区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470万元,3年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