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探索“共益社区”模式推动古村落保护开发
日期:08-09
近年来,泰顺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品牌引领,借助多元社会资源力量,推进“内化外引”机制,通过企业整村运营的全新模式,建立“共益社区”,打造精品民宿、主题研学、农旅体验等具有辨识度的新业态,形成“墟里·徐岙底”古村落保护开发新品牌,成功走出一条新时代强村富民新路子。
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厚植“共益社区”历史底蕴。泰顺县坚持“活态保护、适度利用、综合开发”的理念,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让村落留住“形”、守住“魂”、引来“客”。一是原味修复,延续古色古香。充分尊重古村的历史肌理,按照“尽可能减少干预”“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可识别性”等三大修复原则,邀请专家学者和建筑工作室共同开展古村落修缮保护和本土文化挖掘。先后投入7200万元,修缮文元院、举人府、顶头厝等古建筑以及红釉展馆、木偶传习所等文化技艺传承场所,展现古村落特色文化。二是合理开发,打造特色品牌。在古村落传统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墟里·徐岙底”古村落的运营需求,将整村划分为民宿区、新乡民生活区、生活方式类集群和公共配套区,开发建设墟里乡舍、家庭民宿、乡土餐厅、自然教育基地、博物馆等项目,成功打造“墟里.徐岙底”乡村民宿集群,变“荒原”为“归园”。三是融合发展,探索致富新路径。大力推进乌衣红曲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制度创新+业态培育+古村活化+文脉传承”,定期联合知名团队开展多种展览,打造乡野学校、民艺创新中心、乡村书店等文化地标,实现“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文化传承传播。
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做实“共益社区”产业支撑。构建高素养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通过生态培育、机制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做好“土特产”新文章,推动乡村就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聚焦“土”,挖掘资源。聚焦本地乡土人才,重点围绕农业行业知识、农业创业技能等内容,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精准开展妇女创业孵化、村民技能培训等就业创业服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聚焦“人”,拔高优势。围绕“劳者勤其业、贤者积其善”的目标,建立高学历人才信息库,通过免息或低息返乡创业资金、“数字游民”补助等,加快农创客培育发展。依托返乡创业中心,设立农创客互助基金,以“政府引导+社区发起”,通过阶段参股、风险补偿、跟进投资等方式,进一步帮助农创客降低创业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三是聚焦“产”,集群延链。立足古村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产业现状,发起“灰斗创孵项目”,修复遗留灰斗并导入新业态,打造“围炉煮茶”“村咖”“供销社”“小酒馆”等多样融合的业态体验,并推出红籼啤酒、山草汽水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超100万元。同步加强与综艺、影视、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借力综艺真人秀明星效应,打造“网红打卡地”。
推动运营模式迭代升级,绘就“共益社区”幸福图景。通过“整村运营、人口结构重组、社区化统一运营”三部曲,加强农创客返乡支持系统建设,构建新型“沉浸式”乡村生活。一是以整村流转为切入点。引进乡村建设头部品牌“墟里”,由村集体与村民统一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再租赁给“墟里”开展整村开发运营,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实施EPO招标模式,把“墟里”的运营需求导入项目配套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确保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二是以人口重组为关键点。坚持将生活气融入本地生活,开展“跟着节气去乡村”“宿游山野生活节”等乡村节庆活动,做好营销策划及村庄运营赋能古村落拓客引流,每年吸引全国一线城市为主的1万多个家庭来游玩。同时,以1万个家庭为传播桥梁,以社区农场、民艺工坊、艺术家工作室等乡村空间为链接,以公益活动作为抓手,通过“半农半X”“最好的教育在乡村”等志愿者项目,吸引有认同感、有技能的新乡民,实现原住民、旅居者和新乡民的人口结构重组,让古村落保护焕发新活力。三是以社区运营为落脚点。实施社区化统一运营、村庄村民共生共荣的开发模式,盘活闲置农房,由政府统一建设基础配套和公益类项目,以市场化合作交由“墟里”公司统一运营,通过“保底租金+项目分红+政府配套项目收益”模式,避免古村落保护的碎片化、零散化,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