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以全域乡村运营推进未来乡村改革实践
日期:08-09
近年来,嘉兴以农文旅融合为切入口,启动全域乡村运营,差异化整合和美乡村建设成果,跨界融合“非遗+”“体育+”“美食+”等高端业态,结合专业管理、抱团联营、主题营销等手段,全面构建乡村“有景看、有人来、有钱赚”的良性运营生态,加快推进未来乡村改革实践。
注重规划引领,重塑乡村运营体系。一是招募优质团队,引育管理人才。出台《嘉兴市和美乡村运营“双百双十”行动方案(2024-2027年)》,结合青年入乡等重点工作,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专业运营团队,配套引进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新东方等高校名企师资,开办乡村CEO培训班,并每年竞选10名金牌乡村运营师。预计到2027年,全市累计培育100支运营团队。二是创新联营模式,放大组团效应。聚焦单村发展空间窄、产业散等问题,以和美乡村示范片区为单元,扩大乌镇、牛花花小镇等网红景点人流效应,就近探索“业态互补”“旅游套餐”等联营模式,抱团打造涵盖吃、住、行、娱、购、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如桐乡市马鸣村等13个村抱团运营浙北首条水上精品线,半年收益达200万元,周末日均流量稳定在1000人次以上。三是策划活动营销,提升乡旅效益。分类开发稻咖营地、垂钓基地等网红站点,常态化举办稻田龙虾大赏、稻虾争霸赛等农事活动,以多元文化体验带动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如海盐县凭借“稻田龙虾”活动,发放龙虾美食消费券20万元,吸引游客约20万人次,5天消耗龙虾40吨,直接带动消费2500余万元。
立足项目牵引,夯实乡村运营基础。一是摸清村落家底,差异整合主题资源。全域排摸自然村落地理位置、景观建筑、人文遗产等禀赋,重点划分中心、临苏、邻沪等六大乡村板块,一体推进设计运营、业态招商等建设方案,分片规划田园研学、乐活康养、古镇寻根等6类主题,逐步形成海盐“艺术+”、桐乡“文化+”、海宁“村潮+”等差异化IP。预计到2027年,将培育100个乡村运营重点村。二是创新招商模式,多元撬动社会资本。建立乡村运营招商机制,开展乡村民宿、餐饮、研学等项目适配分析,点对点提供招商方案、招商执行、招商陪跑等服务。同时,举办乡村运营招商大会、农洽会、农展会等招商活动,去年成功招引、签约乡村项目126个,总投资达58.9亿元。三是对接市场需求,个性化改造闲置资产。运用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预测农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把脉会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短板,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手段,将闲置农房、地块等资产改造为精品民宿、主题乐园、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探索跨界融合,丰富乡村运营业态。一是开发非遗研学,打造网红基地。提取蚕、桑、菱、粽等传统符号,量身打造非遗工坊、民俗体验馆、乡村博物馆等体验基地,策划培育南湖菱画体验、平湖糟蛋制作、蓝印花布印染等非遗研学项目,设立非遗活态展示、亲子研学体验、文创产品销售等功能专区,释放“研学+购物+旅游”经济效应。如南湖区依托18家研学基地,开设110余个研学课程,仅半年就吸引青少年乡村游超9万人次,直接营收超800万元。二是引入体育赛事,扩大客流群体。积极抢抓“浙BA”“村BA”“村超”等IP流量,盘活稻田景观周边、废弃养殖场等闲置空间,嵌入式建设乡村足球公园、滑翔伞基地等硬核场地,引进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长三角村级足球联赛、追潮马拉松等高端赛事,植入主题餐厅、文创中心等文旅业态,全面将观赛群众转化为乡村游客。如平湖市打造“棒球第一村”徐家埭,累计承办国家级、省市级体育赛事40余场,年客流量超10万人次。三是设计美食地图,培育消费热点。系统提炼稻作文化、蚕桑文化等特色标签,深度盘点风味小吃、优势产业等美食资源,结合二十四节气饮食习俗,重磅发布野米饭、小龙虾、伴手礼等各类美食寻味地图,混搭推出“+露营”“+咖啡”“+垂钓”等潮流套餐,实现乡村休闲游全年龄段破圈。至今,全市累计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50条,每年吸引游客40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