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浙江畜牧业开启特色发展之路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沈璐兰

  80元一斤的黑猪肉、5元一枚的生食鸡蛋、200元一块的谷饲牛排……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这些高端食材逐渐成为新宠。

  市场有需求,生产有创新。目前,浙江畜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千亿元。近日召开的全省畜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了绿色生态、智慧养殖、牧旅融合、全链发展、村企合作、联农带农、地瓜经济和品牌营销等畜牧业创新发展八大模式,为浙江畜牧业发展注入崭新活力。“浙江将以创新赋能畜牧业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提质升级、产业壮链强轴,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引领,留住产品“土味”

  留住“土味”,就是留住“老底子”的风味。而要做到这点,培育本土畜禽品种是关键。

  近年来,我省围绕良种选育、品种改良等核心环节持续发力,在生猪、奶牛等本土品种培育上取得许多新突破。以市场上备受青睐的槜李黑猪为例,这一品种由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嘉兴黑猪优化选育而来,历经11年、6个世代的持续改良,保留了肌内脂肪含量超3.0%的风味优势,将瘦肉率提升至60%以上,实现传统风味与生产效率的平衡。在龙游,通过多年抢救性保护,龙游乌猪核心群数量已恢复至129头,群体数量823头,重新回归大众餐桌……

  保留“土味”,除了在“种业芯片”上下功夫,还在于如何让规模化养殖的畜禽产品不失山林散养的独特风味。“我们将鸡的养殖和蔬菜种植相结合,让鸡食五谷、饮山泉、补黄精、住‘鸡墅’,我把它定义为‘鸡的幸福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鸡、有营养的蛋。”鸡菜共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刚说。

  杭州益媛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实践也为养殖户打开了新思路——内调外养、科技锁鲜、“零抗”护航。公司负责人宋益媛告诉记者,“我们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了中草药调理技术,以玉米与炒熟的花生作为主食,辅以刺五加、甘草等中草药熬制的汤剂喂养,全程不使用抗生素,既增强鸡群免疫力,又锁住土鸡的天然鲜美。”凭借这一模式,公司的核心产品“神鲜鸡”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守住“土味”,既需要企业创新,更离不开政府服务的托底保障。我省构建的“浙农码”数字化追溯体系,通过“一码赋能、全链追溯”机制,将标识管理、质量溯源、风险预警等功能集成于同一平台。记者在某商超现场体验发现,扫描冷鲜猪肉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实时调取产品检疫证、品质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屠宰场等全流程信息。

  “通过强化数字化追溯,我省全面打通检疫检验数据壁垒,推动农业端‘浙农牧’与市场端‘浙食链’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彻底打破部门数据孤岛。如今,养殖企业、屠宰加工方、基层监管部门及消费者已形成全方位数据联动,共同构筑起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化治理网络。”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绿色智能,插上腾飞之翼

  每逢节假日,肉质鲜美的景宁白山羊便供不应求,活羊出栏价稳居每公斤70—80元的高位。“市场热”的背后,是当地十余年如一日对生态养殖价值的挖掘。“我们指导养殖户采用草山放牧为主、农作物秸秆补饲为辅的模式,让羊群在天然草场自由觅食,辅以稻草、红薯藤、玉米及大豆秸秆等晒干制成的粗饲料。”景宁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主任林春福介绍,“考虑到全县有8000多亩高山冷水茭白,我们创新探索,将茭白秸秆切碎打包青储,解决部分牛羊的‘口粮’。”

  这种“向生态要品质”的智慧,既让羊群在近乎自然环境中成长,又破解了秸秆焚烧污染难题。随着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的建成,景宁县136个行政村都被纳入收储网络,全年消纳秸秆1.5万吨,一条“农牧废料—生态饲料—优质羊肉”的绿色价值链逐渐成型。

  走进位于缙云县新建镇的国家缙云麻鸭保种场,鸭舍整洁,存栏量高峰时达1.5万只,年供种能力100万只。这个数字化升级的保种场,是全国2000多户养殖户的“种源库”。眼下,保种场正与省农科院合作,利用传统选育结合分子技术,重点提升经济价值更高的青壳蛋比例。“每个青壳蛋市场售价普遍比白壳蛋要高0.2元,我们力争将青壳蛋比例提升至95%以上,为养殖户增收拓宽渠道。”保种场负责人虞挥介绍。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如果说生态循环是根基,那么数智赋能则为浙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之翼。在浙江欣宏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场,智能环控、喂料与能耗监测系统协同发力,4500头母猪的投喂仅需5分钟。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用工成本骤降65%。

  走进浙江一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牛舍内,盛夏热浪被悄然隔绝。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借助湿帘降温系统,牛舍室温可以一直保持在29℃以下,缓解了南方奶牛热应激反应大的问题。牛舍内部还采用智能环控系统,全天候、全方位监测采集牛舍内环境温湿度、有害气体(氨气)浓度和光照强度等数据,并自动调控照明、风机等设备的运行,实现牛舍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在饲喂区,精准饲喂系统会根据奶牛泌乳期、干奶期、围产期等不同生产阶段用料特点,进行个性化饲料配比。更妙的是,系统还会全方位监测牧场饲喂情况,从上料到搅拌、再到撒料实施全程监控并自动记录数据,用于饲喂与体况评分、奶牛生长曲线、泌乳曲线与饲养营养等相关因素的分析,以便优化饲料配比和投放量。

  跨界融合,重塑产业边界

  入住野趣十足的主题民宿,乘坐“猪猪”小火车穿梭茶园,在别致的猪舍咖啡馆小憩……在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里,3000多头珍稀金华两头乌不仅是智慧养殖的主角,更化身文创精灵,引爆农旅融合新热潮。自开园以来,这里已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憨态可掬的“熊猫猪猪”IP从毛绒公仔、抱枕延伸至高品质肉制品,构建起品牌溢价的多元网络。

  “熊猫猪猪”IP形象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融合了文化符号创新、精准市场定位、全产业链运营以及时代情绪共鸣等多重因素。“让游客爱上两头乌,才能激活全产业链价值。”企划负责人陈小政说,“我们将继续打破‘养猪卖猪’的单一模式,探索‘两头乌’元素在养殖、文旅、文化创意、餐饮等方面的跨界融合。”

  当前,牧旅融合的探索正在浙江的青山绿水间遍地开花。在浙南泰顺海拔800米的柳峰乡墩头村,云岚牧场如一颗明珠镶嵌于群山之间,被誉为“高山上的小瑞士”。这里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牧场,滑草场的动感、萤火虫基地的梦幻、“星空露营节”的浪漫,使其成为年吸引10万人次的农文旅融合标杆,更带动周边农家乐、高端民宿集群、千亩有机农业基地蓬勃生长,成功吸引600余名村民和青年返乡、入乡。

  产业延链补链,其关键不仅在于产业融合发展,还在于打通流通环节壁垒。继去年我省与沪苏皖启动无纸化动物检疫证明互通互认后,今年我省协同山东等省进一步开展跨省动物产品无纸化检疫证明试点,实现跨省肉品全链条“一码追溯”,覆盖屠宰、流通、批发、零售至消费全环节,使得动物流通效率提升70%以上,跨省调运成本降低25%。

  从品牌赋能、延链强链到跨界融合,浙江畜牧业正不断突破产业边界。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推动畜牧业从传统模式向养殖设施化、管理智慧化、产业融合化、产品多样化转变,构建适度规模为主、特色各异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