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依托省级医院培养 建强大学生村医队伍

日期:06-21
字号:
版面:A07版:政策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四部门印发《浙江省新时代大学生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赋能计划实施方案》,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培育基层医疗人才。

  优化大学生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机制

  探索大学生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机制。按照县域医共体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要求,进一步优化大学生乡村医生队伍配置和管理方式,在干部选拔、人事安排、岗位聘用、薪酬保障、培养考核等方面探索开展同质化管理,着力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相对稳定、水平适宜的新时代大学生乡村医生队伍。

  拓宽大学生乡村医生队伍范围。深入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拓宽大学生乡村医生队伍来源渠道,将通过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录的,以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且35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的医务人员纳入培养范围。

  依托“浙医聘”和“医护人员职业生涯一件事”平台,建立大学生乡村医生职业发展档案,对全省大学生乡村医生招聘、培养、管理、评价进行全流程跟踪。

  畅通大学生乡村医生职业上升通道。鼓励将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以全员岗位管理促进职业发展,对通过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定向培育等途径进入大学生乡村医生岗位的,在达到最低服务年限要求后,可参与县域医共体内岗位竞聘,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到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岗位工作。

  新招录大学生乡村医生在参加赋能计划并取得合格证书后,可不再参加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培训。

  建立大学生乡村医生培养体系

  加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执业能力培养,依托温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第一医院建立浙江省大学生村医赋能基地(执医能力),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培训、持续辅导、动态评估的跟踪式培养,重点开展病例分析、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等线上课程,以及内、外科等实践技能能力提升线下集训,力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0%。

  加强“西学中”中医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乡村医生“能西会中”诊疗水平,依托浙江省中医院建立省级大学生村医赋能基地(中医药能力),针对非中医专业大学生乡村医生,入职后同步在“国民学国医”平台开展线上“西学中”理论学习,在中医院开展线下中医药实践培训;

  针对中医类大学生乡村医生,加强中医诊断学及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提升中医特色技术诊疗服务能力,力争80%以上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具备中医服务能力,并能熟练运用中医药技术辅助开展基层常见病治疗。

  加强临床技术能力和全科能力培训。全面提高大学生乡村医生队伍临床服务能力,开展基于人工智能临床决策训练系统的“虚实融合”式全科门诊接诊模拟教学,强化“技能中心+专职导师”结合的临床技术培训,提升大学生乡村医生常见疾病诊治、重大慢病防治、急诊急救技能等能力。

  加强大学生乡村医生进修带教。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常态化培训提能,在医共体内建立大学生乡村医生导师制度,为每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1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指导老师,做好临床实践带教指导,将指导老师带教工作实际成效纳入下基层服务和职称岗位考核依据。

  在大学生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择优推荐参加“万医进修”行动,3年内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不少于1个月的进修培训。

  完善大学生乡村医生激励保障政策

  加大专项支持。加强大学生乡村医生培养,支持浙江省大学生村医赋能基地建设,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大学生乡村医生执医能力、中医药能力、临床诊疗能力,每年依托基地培养不少于100名。

  通过各项培训考核的,可按相关规定申请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倾斜职称政策。对大学生乡村医生在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中级职称考试通过的可直接聘任,申报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在学历、年限等条件上予以放宽,且不受规培要求限制。

  大学专科学历毕业,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工作累计满15年,受聘主治医师职务满7年,可申报副主任医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工作累计满20年,受聘副主任医师职务满5年,可申报主任医师。

  今年大学生乡村医生赋能培养工作怎么做?

  培养对象。全省2023年、2024年通过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录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11个试点县(市、区)内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的医务人员。

  培养数量。2025年度计划招录培养120人左右。

  培养内容。省卫生健康委依托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一院、浙大二院、省中医院建立浙江省大学生村医赋能基地,重点开展执业能力、中医药能力、临床诊疗能力提升培训。

  培养安排。培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小班化教学为主,每班次约20人,培养时间3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