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日期:06-21
字号:
版面:A06版:科技       上一篇    下一篇

  我省在富春江畔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本报记者 杨怡

  在浙江蜿蜒千里的水系版图上,八大流域犹如大地脉络,滋养着200余种淡水鱼类与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近年来,在八大水系蜿蜒的江河里,禁渔制度正成为重塑水域生态平衡的“调节器”。

  我省自2022年全面实施统一禁渔制度以来,钱塘江、瓯江等八大流域的禁渔期与鱼类繁殖周期便达成高度契合——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的禁渔期,恰好覆盖翘嘴鲌、赤眼鳟、香鱼等土著鱼类的产卵高峰。这种“繁殖期休眠”策略成效显著:钱塘江个别江段鱼类总尾数增长超30%,资源量提升20%,消失30多年的“水老虎”鳡鱼重新在苕溪流域形成完整种群,标志着顶级捕食者的回归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

  禁渔与增殖放流的协同效应尤为突出。永嘉县连续23年向楠溪江投放香鱼苗种,如今楠溪江野生香鱼资源量从不足百公斤恢复至1吨规模,重现“锦鳞逐浪”的生态盛景。这种“休养生息+人工干预”的模式,不仅让香鱼这一标志性物种重获生机,更通过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带动整个水域生态链的重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省共投入各类资金约3.8亿元,累计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56亿余尾。

  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再造”,浙江的淡水生态修复,已逐步从单一的禁渔转向系统性工程升级。譬如,千岛湖特别生态功能区设立后,划定1210个人工湿地和生态缓冲带,创新实施“保水渔业”模式,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搭配库湾生态浮岛技术净化水质。眼下,千岛湖水质常年稳定在Ⅰ类,鱼类多样性维持在107种,其中土著鱼类占98%,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的标杆。

  西苕溪的治理同样可圈可点。截污纳管、渔业尾水“三池两坝”治理和120公里生态缓冲带的建设,让西苕溪干流水质提升至Ⅱ类,中华秋沙鸭、安吉小鲵等濒危物种陆续重现,2022年以来甚至出现大规模白鱼洄游奇观。流域周边更是以“生态修复+产业转型”为路径,通过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所带来的景观,推动沿线地区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破解“人渔矛盾”的渔民转产转业,是禁渔期可持续的关键。在新昌,“共富鱼坊”模式通过政村企共建20余家渔业共富企业,年产光唇鱼等溪流性鱼350吨,带动3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将“捕鱼人”转变为“养鱼人”。

  此外,各地执法监管的智能化升级,提升了渔业治理效能。台州市路桥区的“三无船舶监测平台”整合雷达、视频监控和大数据分析,自2024年启用以来,已查获涉渔案件20余起,取缔“三无”船200余艘,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精准打击”的转变。苍南县的“智能禁渔”系统通过高空视频监控和船舶类型智能识别,将非法捕捞发现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执法效率提升3倍以上。同时,全省规划到2027年建成20个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样区,运用卫星遥感和水下机器人实现全流域动态监测。

  我省还大力营造全民共同参与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杭州市建立的“放鱼吧”小程序,成为全国首个内陆水域社会放流平台,市民可通过手机预约规范放流,2024年引导公众参与放流鱼苗超100万尾。

  从钱塘江的鳡鱼回归到西苕溪的白鱼洄游,从楠溪江的香鱼重生到千岛湖的水质跃升,浙江正以禁渔期为支点,撬动整个淡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再生,以“科学保护+系统治理+产业转型”的复合模式,探索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浙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