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六改六融” 争创新时代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典范
日期:06-21
嘉兴市委、市政府
嘉兴市聚焦省委“132”总体部署,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创新实施“六改六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1,走出了一条“左手繁华都市、右手和美乡村”的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道路。
深化市域空间治理改革,推动城乡规划高水平融合联动。立足平原水乡特点,对全市域进行“一盘棋”规划、一体化推进,形成“一大六中、三十四特、五十片区”的“网络化、组团式”空间布局,也就是做强1个中心城区、做优6个县域副中心、做特34个城、做美50个乡村片区组团,加快实现GDP千亿县(市、区)全覆盖。畅通区域、市域、城乡“大通道”,加快推进5年总投资2000亿元的“公铁水空”联运枢纽建设。
深化产业协同集成改革,推动城乡产业高水平融合互兴。统筹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夯实第一产业基础,扛牢“浙北粮仓”担当,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19年列全省第一。稳住第二产业增势,以智造创新强市建设促进“两新”深度融合,规上工业营收列全国第17、地级市第6,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列全国第19、地级市第5。深挖第三产业潜力,培育7个百亿级专业市场,持续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文旅品牌。强化平台支撑,建好1个国家高新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园区),按照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等类型,打造31个GDP百亿以上镇(街道),不断完善城乡产业发展矩阵。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城乡要素高水平融合畅通。聚焦“人、地、钱”核心要素实施“十改联动”,积极探索农民“共富十法”、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十法”、困难群众“共富十助”等特色做法,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基本全覆盖,县(市、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1.24,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1.13。2024年“多田套合”率全省第一;累计建成千亩方、万亩方高标准农田33.6万亩,获得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9.6万亩,均居全省前列。
深化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供给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高水平融合提质。聚焦打造“幸福一‘嘉’人”民生优享品牌,迭代升级“15分钟公共服务圈”,深化城乡“医共体”“教联体”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度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所有县(市、区)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城乡供电、供水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实现“同网、同质”,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城际、市域、市区3个“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形成。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生态高水平融合共美。深入打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组合拳”,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完成全国首批跨省域排污权交易,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获联合国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市控以上断面三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从2012年的0改善为去年的100%,成功夺得“大禹鼎”金鼎,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模式获央视《焦点访谈》推介。
深化韧性治理改革,推动城乡社会治理高水平融合聚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大力推广“西山经验”“三治融合+”等模式,围绕维稳、司法、执法、服务和强基赋能五个方面,探索实践“五刚五柔”韧性治理。县级以下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持续打赢乌镇峰会等维稳安保硬仗,首夺全省“二星平安金鼎”,连续20年获“平安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