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日期:06-21
字号:
版面:A04版: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省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专班

  今年以来,省工作专班全面贯彻省委“132”总体部署,创新谋划,狠抓落实,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加快推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拓宽融合发展路径。全量承接国家15部门支持浙江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迭代深化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聚焦“融合”联动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青年入乡发展等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二是系统集成政策体系。加强政策供给,着力破解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制度性障碍。三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以项目建设推动城乡融合,1833个缩小“三大差距”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696.8亿元、完成率59.1%,新建项目开工率87.1%。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更多浙江城乡融合经验走向全国。

  接下来,省工作专班将进一步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推动落实作用,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全面推动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要素配置一体融合,奋力谱写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通城乡融合发展脉络。一是激发“融合”引擎。把“强城”和“兴村”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双引擎,加快推进城与乡双向奔赴。突出“四力”强城,推进县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生态环境改善,重点推进530个县城重大项目和510个中心镇重大项目。突出“三美”兴村,打造和美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以产业为纽带、以重点村为支点,建设300个乡村组团片区。二是打开“融合”通道。把“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通道,加快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因地制宜推进山区海岛县发展轴建设。三是系牢“融合”纽带。把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构建城乡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平台整合提升,推动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建设,力争国家级高新区设区市覆盖率、省级高新区工业强县覆盖率均达100%。深化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一业一策”推进项目建设、文化传承、品牌培育,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一链一策”清单化精准培育,建成单条产值超十亿元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135条以上。

  优化城乡融合资源配置。一是完善城乡规划布局。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展城乡融合空间规划评估,梳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便利性可及性需求,形成县域空间开发利用“体检表”。统筹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相对薄弱乡镇和相对薄弱村发展,分类制定中心镇(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二是联通城乡基础设施。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调服务、工程管理等三大机制,实施城乡供水品质提升、污水系统治理、交通通行体系提升等六大工程,新增城镇供水延伸覆盖行政村200个,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行政村400个,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2%。三是优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广一批经验做法,系统构建“1+X”政策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设施建运、政策制度”四个一体化,让每一位城乡居民都能享有优质公共服务。

  畅通城乡融合要素流动。一是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青年入乡。深化“居住证+积分”制度改革,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迭代优化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业务的“浙里新市民”应用场景。大力推进青年入乡,加快落实“引育留用”全链条支持政策,新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000个以上,新培育农创客2万人、“新农人”25万人以上。二是统筹推进资源开发和要素激活。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强化低效用地再开发、城镇有机更新等政策联动集成,探索空间要素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三条控制线正向调优机制。统筹保障城乡空间规模,专项安排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用地、山区海岛县用地和乡村振兴用地。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新建农业标准地50万亩以上。鼓励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激活农村房地资产,新增盘活闲置农房2万宗以上。三是统筹推进政策支持和多元投入。谋划储备好“两重”“两新”项目,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抢抓专项债“自发自审”契机,创新开展“经营性+公益性”项目一体实施。聚焦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领域,梳理储备重大项目,全力争取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补充项目资本金。探索建立财政支持与政策性银行、政策性担保、政策性保险及产业基金等金融工具高效协同机制,省级财政三年安排专项政策资金240亿元以上支持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性银行每年安排信贷资金800亿元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增强城乡融合改革动能。一是推进小切口试点。深入推进缩小“三大差距”省级全域综合试点,启动实施托育教育一体化、“政银险担基”协同支农改革等专项试点。二是强化制度供给。优化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联动推进机构编制、财政金融、人才技术等政策集成。三是鼓励基层首创。支持各地立足自身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形成一批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做法、新机制、新模式。总结提炼基层验证有效、普遍适用的经验做法,加大推广力度,推动“一地创新、全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