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农村信息报

浙贝母变“金疙瘩”

日期:06-21
字号:
版面:A03版:产业       上一篇    下一篇

  康恩贝(浙江磐安)药业有限公司“共享车间”内,工人们在加工生产线上分拣浙贝母。

  □本报记者 丁佳味 

  近期,浙贝母采收季基本结束,种植户的这颗“金疙瘩”,正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将丰收图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今年,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种了1200亩贝母。“受春季持续干燥高温天气影响,今年浙贝母亩产较往年略有下降,平均850公斤左右,但‘浙贝三号’品质稳定,鲜货收购价同比上涨20%。”宁波小贝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邵将炜说,“这是省内主推品种,产量高,药企都抢着签订单。”

  章水镇的“共富工坊”内,村民们在浙贝母加工流水线上忙得热火朝天。每到浙贝母采收季,周边村民就积极应聘采摘工和加工操作工。为抢抓加工黄金期,农户们清晨6时开工,确保鲜贝母在24小时内完成清洗、切片、烘干。“章水镇种植贝母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从事贝母种植相关工作的农户有几百户,参与采收每天能有200元收入,大家积极性很高。”章水镇发展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何伟伟告诉记者,今年全镇1200亩贝母地预计可产鲜贝母约350吨。

  贝母10月下播,次年5月底采收,如何让农户在年中的空窗期也有收入?套种是最优解。

  在永康市舟山镇舟三村稻药轮作基地,30亩贝母田完成采收后,村民已着手翻整土地种植晚稻。“贝母种植期间,施的有机肥全到了泥土里,晚稻能多收百斤!”种植户曹朝阳抓起一把黑土向记者介绍,基地采用“水稻+中药材”轮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而且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有机肥还提升了稻谷品质,今年预计浙贝母亩产达1500公斤左右。

  据了解,舟三村将集中连片的农田承包给农户进行种植,既为村集体增加了租金收入,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稻药轮作模式实现了‘一田两用、一地双收’,土地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舟三村村支书朱英睿说。

  同样,在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的浙贝母种植基地,去年试种的近180亩浙贝母迎来丰收。在收获了浙贝母的地块里,村民们开始扦插小香薯苗。“目前浙贝母采收已基本完成,轮作的50亩小香薯和70亩高山西瓜正在陆续种植,收获后亩均产值预计可增加6000-8000元左右。”基地负责人李健华介绍,为进一步利用土地资源,基地积极探索“浙贝母+小香薯”“浙贝母+高山西瓜”轮作模式,不仅实现了两种农作物的“无缝衔接”,而且能减少病虫害,提高收益。预计今年贝母亩产量在850公斤左右。

  采收结束后,磐安县的中药材加工“共享车间”迎来最忙时段。在康恩贝(浙江磐安)药业有限公司共享车间,机器发出持续轰鸣声,全程半自动无硫加工浙贝母生产加工线马力全开,贝母投料、过筛分等、刷泥洗涤、切片装盘、恒温烘干等多道环节井然有序。“贝母原料进入共享车间之后,经过标准化生产,一般24小时后,就能拿到成品干货。生产过程实现智能调控,烘箱温度超过60℃或低于50℃就会自动报警,启动闭环管控,品质也有保证。5月份以来,车间的流水线完全满负荷运转。”技术负责人胡茜君介绍。

  “药材进入‘共享车间’后,通过统一包装、标识、赋码,保证质量可溯。购买者扫一扫包装袋上的二维码,中药材原料提供者、加工点名称、操作过程等全加工链内容都可在线查询。我们还提供仓储服务,药商收购时可以直接到共享车间提货。”胡茜君说。磐安县作为浙贝母道地药材主产区,产量占全国60%以上。为了让中药材品质更可控,磐安依托“中药产业大脑”,在全国首创建成中药材加工“共享车间”,建立统一准入、统一设备、统一工艺的标准体系,为磐安及周边产区提供共享加工服务。

  从田间采收至加工流通,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金疙瘩”,正通过模式创新与科技赋能,勾勒出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