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拒了之”背后,是对孤独症的刻板印象
日期:09-12
近日,“广东一孤独症学生高校入学报到遭劝退”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媒体、读者众说纷纭:有的涉及残障歧视,有的涉及教育平等,有的认为“学校也有苦衷”,有的认为“不能一拒了之”。在笔者看来,类似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社会对于孤独症群体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中,孤独症群体常常被两种极端印象所笼罩:一端是浪漫化的“天才病”,仿佛每个孤独症孩子都隐藏着某种非凡才能(如绘画、音乐、数学等),天赋异禀、超越常人;另一端则是污名化的“重度低能”,认为他们无法沟通、无法教育、无法融入社会,甚至具有暴力倾向。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标签,实则同出一源——那就是对孤独症群体缺乏深入了解而产生的刻板印象,这种简化认知不仅遮蔽了孤独症谱系本质上的多样性,更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偏见与歧视,限制了孤独症人士融入社会、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影视作品和媒体报道往往强化这种“两极分化”。一方面,《雨人》等一些影视作品塑造了孤独症天才的形象,让许多人误以为孤独症群体中不乏隐藏的天才;另一方面,新闻中偶尔出现的极端案例,又让公众倾向于将所有孤独症人士与“终身无法自理”画上等号。在不少新闻报道或自媒体作品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将孤独症个体往“拥有特长”或“身陷苦难”方向叙事,而对这一多元群体缺少平视角度,忽略了大部分孤独症人士的生存状态。
事实上,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个极其宽广的光谱,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刻板等,不同的个体,程度不一样,干预效果不一样,患者的表现和需求千差万别。从具有高智商和高功能、能够独立生活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2013年统一归入“孤独症谱系障碍”总称),到需要终身支持的重度孤独症人士,每个孤独症个体都是独特的。2025年7月,《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提出了孤独症的四种亚型:社交与行为挑战型(占37%)、混合型伴发育迟缓(占19%)、中度挑战型(占34%)、广泛受影响型(占10%)。“如果你只见过一个孤独症人士,那你也只算见过一个孤独症人士。”美国孤独症专家斯蒂芬·肖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孤独症世界的复杂多样性。
业内数据显示,中国孤独症人群数量估计在1000万以上,这千万个生命背后是千万种不同的生命故事。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发声:共同关爱身边的孤独症人士。但付出关爱的前提,是理性认识孤独症这一群体,避免刻板印象下“天才在左,白痴在右”的“想当然”。须知,他们并非都是“天才少年”,也并非都无法走向社会。事实上,许多孤独症人士在获得适当支持后,能够恢复大部分社会功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就。如福州首家支持孤独症青年就业的“星点心愿”饺子茶咖空间,日均营业额3000元,让12名“星青年”实现稳定就业。另外,今年早些时候,孤独症青年小岱因高颜值和音乐才华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其母亲直言“他像他自己,不需要像明星”,希望聚光灯照亮小岱的同时,关注更多普通的“星星的孩子”。
打破刻板印象还需要全社会系统性的支持。从早期康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支持等多个维度,政府应出台更为精细的帮扶政策并强化落实,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支持性就业体系,避免孤独症人士因“担心影响正常学生”“增加企业管理风险”而被拒之门外。
消除对孤独症群体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为了千万名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也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发展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尊重和机会。(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