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石狮日报

听见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第03版:人在旅途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师,节日快乐!”

  电话那头的声音裹着千里之外的暖意,瞬间漫过心头。这声问候,来自我曾支教的学校,是学生跨越山海的惦念,也让“师恩”二字,在寻常日子里有了具象的温度。

  “师恩”二字,有很多画面可以诠释。或是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悄然滋养,或是郑燮诗中“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倾力托举。它藏着为师者伏案的灯火,也盛着尊师者一句“老师好”的实诚。

  何以师恩?在一次西北采风活动中,周老师,一位退休教师,给了我最动人的答案。那天,听闻我来自闽南,周老师便急切地向我打听:“你认不认识晋江的林老师?20世纪50年代来盐池一中教数学的。”一番细聊得知,20世纪50年代,林老师响应号召赴宁夏盐池一中任教,成了周老师的初中恩师。那时正是粮荒年月,二两蒸黄米饭兑上暖壶开水,熬成照见人影的稀汤,便是一天的口粮。寒冬,教室里没有暖气,墨水瓶常冻得炸开。可林老师每次裹着蓝色棉大衣进教室,没讲几句就一把甩了外套,挥起三角尺在黑板上画满几何线条,随后慷慨激昂地讲起课。“你真不敢信,二两黄米饭能撑出那么大的劲!”周老师越讲越激动,“1966年,林老师回了福建,从此断了音信”。周老师告诉我,他已先后委托过好几个福建人打听林老师的下落,均查无此人。近八十岁的周老师,说起这些时眼眶红得发亮:“哪怕知道点‘蛛丝马迹’,我也安心。”那一刻,我听见了最深沉的惦念——师恩是刻在骨血里的回声,时隔半个世纪,都听得见。那一刻,我对周老师默默地行着注目礼。“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已刻入周老师心灵深处的生命印记。

  感念师恩,从不止一种模样,不同的时光里,它有着不同的温柔表达。2024年教师节前夕,在石狮新华书店,我邂逅了“童心手作 礼献恩师”活动。彩纸折成的贺卡、毛线织就的小礼物,每一针、每一线,都是最纯粹的敬意。那些细碎的折纸声,毛线穿过针眼的轻响,都是孩童对师者最稚嫩的礼赞。

  去年的教师节,在泉州市尊师重教座谈会上,有一位乡村教师的讲述,让我深切体悟到什么是质朴的村风。从她的分享中,我听见,村里人把对教师的敬重糅进了日常的关切里。“礼赞教师”活动上的一幕,更成了这一年教师节难忘的定格。有这样一个细节:由“教育世家”的第一代成员将题着“教书育人”的卷轴传给第二代和第三代从教成员。卷轴接过的刹那,纸张轻响的,是三代人对讲台的坚守,是教育精神的无声接力,更是对尊师重道最庄重的致敬。声声讲述与独特的仪式里,我听见了泉州教育人最绵长的传承。

  师恩,从不是单向奔赴。为师者,把自己化作光,照亮学生的前行路;尊师者,把这束光揣进心里,又焕发新的光,照亮新的路。电话里的问候、周老师红着眼的惦念,折纸的窸窣、卷轴展开的轻响,尊师重教的和声,是师恩的回音,它穿越岁月依然鲜活,在教育的长路上,暖暖地漫着。

  此间笔墨,皆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