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风凉,展读一封封抗战家书,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怀仍令人热泪盈眶,蕴含的力量依旧激荡人心。透过这些纸页,我们看见滚烫的爱国情怀——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升腾起激越的民族气节——那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傲骨;触摸到豪迈的英雄气概——那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勇毅;更感受到坚定的必胜信念——那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执着。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谈战事、揭日寇暴行之余,满是对家人的牵挂:“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而致母亲的家书中,他尽显赤子之心:“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现在准备还吃草。但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将士们都有一个决心,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我们只有一个目的,这个信心特别强烈,就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就是要把他们消灭掉。”1942年5月25日,37岁的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为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血洒十字岭,壮烈殉国。
革命烈士赵一曼的遗书,是写给儿子宁儿的最后嘱托。1935年11月,她与日军作战负伤被俘,面对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信中写道:“宁儿,母亲对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儿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15年生于海南文昌的符克,中学毕业后赴越南投奔父亲。1939年日军侵占琼崖,身为中共党员的他立即组织爱国华侨回国抗战,牺牲时仅25岁。他的家书里,满是华侨的家国赤诚:“我相信你们是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人所能负得起的,我之参加革命工作,也希望你们放大眼光与胸怀,给予无限的同情与原谅吧。”“爸和哥!你们宠爱和抚育我,我时刻是牵挂着的。不过,我实在没有机会与能力来报答你们。也许你们会反骂我不孝吧。我之所以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已。”他还期盼着胜利重逢:“爸和哥,别挂心吧!鬼子赶出中国以后,我们一定能够得以共叙天伦之乐的!假使遇有不幸,也算是我所负的历史使命完结了,是我的人生的最大休息了。”
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赴刑场前,给妻子胡红霞的遗书掷地有声:“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于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则道出亿万国人的心声:“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
一封封抗战家书,是铭记信念、坚守使命的鲜活教科书,更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嘹亮进军号角。我们捧读这些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字里行间的殷殷嘱托,在朴实文字、纯真情感与高尚理想中,读懂革命志士的博大胸襟,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