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汤半碗润吟喉,满腹凉生暑气收。一片热肠都洗尽,小窗高卧看牵牛。”读清代张鹤龄这首脍炙人口的《消夏》诗,让我油然想起那碗伴随着我度过无数盛夏的绿豆汤。
《本草纲目》载:“绿豆,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胃经。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这简短的描述,不仅道出绿豆的药用价值,也隐含古人对自然之物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每到盛夏,火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行走在道路上的人们口干舌燥,一个个满头大汗。又到一年中煮绿豆汤的最佳时节。我将绿豆冲洗干净,放入锅里,加上凉水,点燃灶具上的火焰。瞅着灶头蹿出绿丝丝的火苗,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童年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母亲总会为我们熬制绿豆汤。那时候,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也没有各种冷饮,一碗绿豆汤却能让我们战胜夏日的炎热。母亲熬制的绿豆汤,味道格外浓郁,仿佛把满满的爱都熬进汤里。我们一群孩子总是围坐在八仙桌旁,迫不及待地等着绿豆汤晾凉,然后狼吞虎咽地喝起来,喝完后还会舔舔嘴唇,意犹未尽。那略带些许绿色的浓浓汤液既止渴又解暑,伴随着我们全家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熬的酷暑。
那时候,母亲总会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将绿豆用冷水浸泡。次日清晨,她将绿豆清洗干净之后倒入钢锅里,添足清水,用柴火慢慢熬煮。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像是在唱着欢快的歌谣。然后细细焖着,揭开锅盖,氤氲的热气下,绿莹莹的豆汤,映照出母亲笑意盈盈的面庞。母亲盛上几碗煮好的绿豆汤,放凉后撒上些许白砂糖,放入刚提的清凉的井水中冰镇。
我两眼放光,端起一碗,就埋头大口喝起来。清甜从舌尖滑到喉咙,顺着食道一路凉到心里,顿觉神清气爽,浑身的燥热瞬间烟消云散。绿豆煮得绵软糯烂,轻轻一抿就化在嘴里,沙沙的豆壳混着甜汤咽下,满口都是清爽。妈妈面带微笑,欣慰地看着我。这碗朴素的绿豆汤里,盛着的何止是清凉,更有母亲藏在晨光里的温柔和爱意,是整个夏天最踏实的甜爽。
岁月流转,在我家里煮绿豆汤的人,从母亲到妻子的代际接班,灶台前那些熟悉的身影,锅勺间那专注的动作,如不息的轮回,在人间烟火里传递着清凉的深情。那一缕缕绿豆香在时间里浮游,将她们熬汤的身影串联起来,凝结成记忆中永不消褪的碧色。那每一碗清凉,原来都是家人用温良的心意细细熬煮,默默奉上的。心中那碗绿豆汤的甘洌滋味,说到底,原来是爱的滋味,永远承载着血脉亲情。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碗绿豆汤,看似平凡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它不仅是夏日里的消暑饮品,更是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