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林和睦小学 谢丽建
那些通过旷日持久且方向正确的努力所深埋在时光里的种子,或早或晚都会发出芽、长出叶、开出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只管努力,其他的,不妨交给时间。
——题记
批改第五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初稿时,YKR当堂完成的《盼》让我眼前一亮。
这是一篇模仿第17课《盼》的写法的单元习作,围绕“盼”这一个字,YKR通过时间线索有序地串联起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写出了在家长为自己购置自行车以及期待骑车上学的过程中的那种心心念念。
若非在课上认真而透彻地跟老师读懂了课文《盼》的写法,绝对不可能“迁移”出这样的习作。而这篇习作初稿的字里行间对于“盼”的细腻刻画,更非一日之功。
印象里的YKR,始终是班级里最安静的存在:含羞内敛,默然不语,两年多的常规日记从未留下深刻痕迹。
可这篇习作让我忽然意识到,或许是时间到了,这个沉默的男孩已悄然迈过语言能力的门槛,踏入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我在他的初稿本上画了一颗五角星,既是肯定他“一次过关”的出色表现,也暗藏着对这份成长的欣喜。
后来,YKR的妈妈因他未订正作业本与我沟通,特意提起那颗五角星,她告诉我孩子拿到本子后反复翻看,欢喜了许久。我暗自庆幸,这颗“吝啬”的五角星没有白费。我从不轻易夸赞学生,这次落笔,只因他的习作确实配得上这份认可。
更意外的变化在课堂上。从前沉默的YKR,渐渐出现在举手抢答的队伍里,不仅次数增多,回答问题的质量也颇高。显然,那颗五角星带来的自信是催化剂,而扎实提升的听课效率,才是他“脱颖而出”的根基。
是什么让他从“默默无闻的小草”长成“挺拔的大树”?答案藏在时间里,藏在他两年多来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扎扎实实用功的积累中。
还记得,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基础过关测试,我们班有一大批学生因复习不到位而居于年级末尾,需要参加补考,YKR就是其中之一。
那次,为了引起家长和学生对补考的重视,我特意为这些需要补考的学生开了一个小型家长会。也正是在那次小型家长会上,我见到了YKR的父母,工作繁忙的他们无暇过多陪伴孩子,对学校教育充满信任与尊重。
家长会后,我为这些要补考的学生建了一个打卡小群,给家长一个监督孩子认真复习的理由。YKR的妈妈虽然常常下班很晚才到家,但坚持每天复习打卡,基本都能监督孩子按时完成。后来的补考,这个孩子果然取得了较之前进步显著且优异的成绩。
此前,因副班主任请假,我的班级管理压力剧增,原本计划严抓的背书任务被迫搁置。大部分学生敷衍了事,要么未完成,要么互相包庇蒙混过关,YKR也是“课文未背大军”中的一员。
直到新学期师资配齐,我才有精力一对一跟进背诵,YKR经历过一次熬到晚上九点的背书留堂后,彻底改变了拖延的习惯。此后,他每次背诵课文或古诗词,准确率都很高——这背后,是无数次专注的朗读与反复记忆。
对不爱说话的他而言,要完成“每周一篇散文+五首古诗词”的背诵任务,这份付出更显难得,而家长坚持监督的朗读打卡,正是他稳步进步的支撑。
YKR的蜕变,离不开多重力量的托举:父母对学校教育的信任与支持,让他能安心投入学习、认真完成任务;他本身具备的良好资质(数学翁老师曾评价他“一点就通”),为知识积累提供了潜力;而半个多学期以来,朗读与背诵沉淀的语言功底,最终在习作中产生了“化学反应”,让他一举突破写作瓶颈。
对于他来说,这样的高峰体验暂时还像《天龙八部》中段誉初成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但从他最近一段时间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来看,从他后来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和工整书写誊抄上来的作文来看,我都有理由相信:经长久努力付出之后,他正满心欢喜地接受时间馈赠的珍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