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记者 徐赣鹰) 在位于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华光新材数字化制造车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成效显得非常直观——SA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智能物流系统、立体仓库等众多系统协同运作,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协同、系统集成方式,实现了生产信息“一屏掌控”。
这不是在原有生产流程上简单加了一层信息化系统,而是将产品、生产与决策进行全链路智能化的重构。
作为国内中温钎焊材料领域“单项冠军”,华光新材不断拓宽产业布局,已逐步进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电子连接、绿色能源设施等新赛道。
位于余杭经开区的这个新厂区,可年产4000吨新型绿色钎焊材料,目前这个智能制造建设项目已投产运行一年。据测算,通过引入国际一流设备、开发先进工艺,生产线自动化率相比老厂区提升75%,生产周期缩短30%,产品的一致性也得到显著改善。
早在15年前,华光新材就率先将连铸工艺引进钎料制造行业,开发出批量生产工艺,一举打破国际垄断,获得了松下、三菱、格力、美的、三花、上海电机、哈尔滨电机、东方电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认可与好评。
近年来,该公司持续深耕细分领域,研发真空钎料,成功进入真空电器、微波炉磁控管、轨道交通领域。
在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当下,华光新材焊接钎料在液冷服务器领域的应用也快速增长。据了解,华光新材的铜基钎料产品已进入英伟达的AI服务器供应链,主要用于GB200等机型的液冷板焊接。今年上半年,华光新材来自液冷服务器相关业务的收入约有2900万元,且需求还在加速放量。
眼下,公司正在拓展钎焊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电子连接、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汽车内置的动力电池、高压直流继电器、电机换向器等,都使用到了华光新材银钎料。
不仅如此,华光新材全球化布局也已有序展开。依托“技术深耕+制造本地化”策略,华光新材积极推进泰国钎焊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亚、欧、美等区域响应速度。
华光新材董事长金李梅表示,华光新材将继续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源动力,持续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迈向数智化的加速键,我们将积极拥抱‘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AI驱动下的高性能钎焊材料开发与产业化。”金李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