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说说读书这件事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7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 陈佳露

  实不相瞒,已许久没阅读了。说这话,也脸不红、心不跳。偶尔的电子阅读,还是在挤地铁的夹缝中,或是漫长的高铁时光里。因为这些时间无法打发,不过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是我读得最如饥似渴的时候。

  读着读着,又开始在心里督促自己:你看看,读书是不是也没那么难。2025年走过大半程,好像也没读多少书,当初微信阅读充会员的时候,多少志得意满,如今却显得和我大学放暑假时一样清澈愚蠢。

  大学的时候,我常去图书馆借书,很厚很厚的砖头一样的书,放在我26寸行李箱里,从杭州背回舟山,又从舟山游回杭州。折腾的是我,书原封不动地缩在箱子的角落里。我甚至没把它们拿出来过,但我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大概是,存在即拥有,自欺欺人。

  虽然如此,大学里我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仍然多于现在许多。依旧记得在大一军训那段时间,我读完了奥威尔的几本书,以及王小波的作品。我喜欢得不得了。那种喜欢里,多少带了一点自以为是。

  现在想想,读书是一件多么寻常的事。以读书而自以为是的自己是多么虚荣。

  书里的智慧和浪漫,以书为媒介的侃侃而谈,都好似狐假虎威一般,让我平庸的日子镀上一层光芒,而如今,就像生了锈一般。

  这样说自己,好像有点苛刻了。大学时期的我,是真的爱读书。

  当我愿意为此花时间的时候,我认为那一定是我喜欢且在意的事。就像现在,我长时间地泡在电视剧和人群中一样。

  出国读研前的几个月,我在某个实验室实习。说是实习,却也没太多实质性的事情要做。我便拿出电子书,读《遗落的南境》,它是如此漫长,像望不到边际的海岸线,总引着我往前走,再往前走。它是如此漫长,长到我觉得它像一捆捆埋葬在缸子里的白菜,经年累月地发酵,最后等待着食客开启它的亮相。

  可我乐此不疲,因为那时候对科幻小说痴迷得要命。可如今看书,却越来越害怕鸿篇巨制。

  为什么害怕?因为我偶尔光临,长久不见,又要重新开始。也害怕漫长的文本里有幽深的文字和曲折的心意,让人费解和折磨。如果要拿《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歌来比喻,作者选择了人迹更少、幽寂的一条,而我则相反。只得读一些短暂的、浅易的文本,当宽慰自己的情绪。嘿,真了不起,又读完了一本呢。

  我突然意识到,是人再难痴迷。

  这便是一种慢慢衰老的心气。

  无关对错,而是岁月一步步逼近后,如同秋冬气息横扫后的大自然一般。

  回过头方知,当年的锋芒是如此可贵。它,也许在很多收敛且颇懂蕴藏之道的人眼里显得幼稚、可笑、不智慧。但当生命到了要盛开的年纪,谁抵挡得了一朵花的绽放呢?这些锋芒,这些急于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野心勃勃,这些带着莽撞和草野之气的少年心性,这些高谈阔论之下对于世界和未来的探索和解读,何错之有?

  正如黄永玉先生这么爱画花,他言:花是最自由的自我表达,想开就开,想败就败,不用服从任何命令。

  这是曾经的我们。这是回不去的我们。

  我是有点惋惜的。惋惜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触手可及的资源,越来越便捷的阅读形式,口袋书、电子书俯拾即是,然而那一双双爱阅读的眼睛却走向了远方……

  和朋友谈及此事,她却不以为然。我们在读研期间结友,如今她已经成为自由职业者,经常打交道的便是文字。时不时,会发来她阅读的感悟,简简单单,却实实在在。我感慨她的坚持,无奈自己的松懈。她宽慰我道:“你是因为焦虑。不要带着焦虑的心去走进一本书。”

  我开始并不明白。刷着刷着朋友圈,我恍然。

  曾经对书的狂热,只因那些文字对我胃口,不为考试,不为别人,以文会友,只求痛快。如学武之人拿到至高的武学秘籍,有时只是对于武学的痴迷。而如今,这份狂热日渐消减,无可厚非,作为文字工作者的自己,眼见他人不断创作,自己却连阅读都无法坚持,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迷惘之中,越焦虑便越急迫,慢慢失去了阅读的初衷。

  读书,应该是自己的事,而不应是攀比。读书,更应向内求,以内观自己,而不是流于形式。如果真的只想阅读浅易的文本,又何苦强求,若有机遇可以阅读自己不曾涉足的领域,亦是可喜可赞。

  于是,顺手翻开一篇郁达夫先生的作品——《银灰色的死》。郁达夫是大学课程里的人物,我早已经忘却了考点,但他的文字所带来的魔力,是不可小觑的。我泡在这短短一万字的“药浴”里,已经感受到扭捏和挥之不去的灰败。

  有人写月,以仰望,以憧憬,以皎洁。

  郁达夫便是将这月作为祭奠。人所写不尽的悲哀和惆怅,先生以月色一席便流泻而出。恍恍惚惚地把生命和这残阳一齐落下去。郁达夫把命写得如此混沌,把内心的斑驳写得如此坦荡,也是一种态度。读来虽没有想握手结交的感觉,也好在没有用过往的知识点来“解读”,真是免了自己的尴尬,也免了文学的尴尬。

  用他人的理论来覆盖和重塑自己的文学体验,在大学的时候常用且沾沾自喜。如今忘光了,我便又寻出一个借口——

  当作一点都不认识郁达夫,凭借单纯的直觉来迎接他吧。

  文学体验贵在真诚,我今天很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