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苕北作田记》一部未来乡村的实验志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8版:视觉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村民在稻田里扶起倒伏的水稻

  被浓雾笼罩着的下陡门村和永安村

  下陡门村的废弃铁道

  村民驾驶农机收割稻谷

  (余杭微融媒体中心 姚丽玲 记者 诸飞扬) 你眼里的苕溪,是什么模样?是潺潺流过田埂的温柔,还是汛期时裹着草木气息奔涌拍打堤岸的壮阔?

  那么,新京报首席记者笔下的苕溪,拿遍何赛奖、中国新闻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调查记者,会如何定格苕溪的故事呢?

  《苕北作田记》是一部未来乡村的实验志,由新京报记者刘旻、陈杰和作家耿继秋共同编写。三位创作者聚焦苕溪畔的禹上稻乡,用文字与镜头编织出一部关于乡村蜕变、土地共生的动人叙事。

  书中的故事始于2022年,三位创作者来到余杭街道禹上稻乡,以“新村民”的身份扎根在此,用两年多的时间记录下苕溪与这片土地的四季更迭。

  在书中,你能读到禹上稻乡组团发展的“蜕变之路”、苕溪沿线城北八村村民对发展的满满期待与具体规划;也能看到作者与苕溪的无数个“相遇瞬间”,用微距镜头拍摄溪水里的动植物,从高空俯瞰城北八村的模样,看苕溪像一条绿色的绸带,把村庄、稻田串联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贯穿这一切的,始终是苕溪的水。它像一条温柔的纽带,把禹上稻乡的发展、城北八村的期许、作者的记录紧紧串联。它滋养着田里的稻谷,也滋养着村民的希望,它见证着乡村的蜕变,也见证着作者与土地的深度联结。

  在这本书里,苕溪不再只是一条河,它是故事的载体,也是情感的寄托,更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脉。这些影像与文字不仅关乎农业与生态,更关乎一个根本命题:在现代农业与古老土地之间,我们如何重新建立联结?在效率与敬畏之间,未来乡村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

  作者笔下的苕溪,有看得见的风景,更有看不见的深情。它藏着乡村的过去,也孕育着乡村的未来。如果你想换一个视角,找到一份来自土地的宁静与力量,解读苕溪真正的模样,不妨翻开《苕北作田记》,进入一场深沉的土地对话。

  本版图片由陈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