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前不久,“男子6万月租住进甲醛房”登上热搜。据报道,当事人马先生在杭州租下每月6万元的房子,入住两个月后出现身体不适,经测试甲醛超标2倍。但房东、中介则称房子多人住过,不存在甲醛问题,房东拒绝沟通退押金。
《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有近2.6亿租房人。一次次的“串串房”事件牵动着公众的心。“串串房”为何频频出现?租客维权面临哪些困难?相关乱象该如何整治?近日,记者深入租房市场对此进行调查。
甲醛超标中介拒不负责
2023年9月,冯先生通过中介租下一套三居室,“看房时觉得装修新、采光好,没多想就签了合同,押一付三加中介费共付了4.8万元”。
入住前打扫时,冯先生和家人频繁出现咽痛、眼痛症状。冯先生委托CMA机构(具备法律效力的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两个房间甲醛浓度分别达0.15毫克/立方米、0.17毫克/立方米。而根据相关规定,一类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空气甲醛的限值为0.08毫克/立方米。
当冯先生提出退租时,中介态度骤变:“要么我们找人除醛,要么你承担39天房租+双倍违约金,中介费一分不退。”更让他愤怒的是,中介虽指定复检机构出具“达标”报告,但该机构却被查出资质存疑。
维权中冯先生才发现,中介同时注册了“房产经纪公司”“房屋租赁公司”两个身份——签约时用经纪公司名义,装修托管却用租赁公司身份。“这就导致合同里根本没写他们该对装修质量负责,投诉难以成功。”
今年2月,法院一审判决,中介扣除39天房租后,退还中介费、押金,并赔偿检测费、搬家费及一个月违约金。中介提起上诉,理由是“看房时没闻到味”,而甲醛作为无色气体,低浓度下仅凭嗅觉无法察觉。最终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院判决中指出,中介明知房屋可能存在甲醛问题却隐瞒,已构成违约。”冯先生拿出判决书感慨道,“可普通人哪懂这些套路?若不是坚持起诉,恐怕只能认栽。”
上海租客夏女士的经历,揭开了“串串房”的另一重套路。2024年5月,夏女士通过中介看中一套房源,交了2000元定金,约定“检测合格就入住,不合格退定金”。房东随后提供“空气质量合格报告”,夏女士支付押金和3个月房租共27200元,并向中介支付2500元中介费。
准备办理居住证时,夏女士又看了一遍房东给的报告,才发现上面无委托方、无公司名称、无盖章,“根本就是假文件,这房很可能甲醛超标”。
随后,夏女士找的CMA机构检测给出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甲醛浓度达0.32毫克/立方米,超出安全限制几倍,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也严重超标。最终中介当场退还中介费,房东退还房租、押金并报销检测费。
“但很多租客不知道这些规定,看到‘合格报告’就信了。”夏女士提醒,一定要查报告是否是由CMA机构检测出具的,别被假文件给骗了。
投诉无门维权费时费力
2024年11月,浙江杭州的李女士通过个人中介租下某小区房屋,月租金3200元,押一付三,再加上中介费共计14400元。交房后因关窗防雨水,屋内出现刺鼻气味,李女士眼睛干痛,委托CMA机构检测显示,两间卧室甲醛浓度达0.098毫克/立方米,超出安全限值。
“我要求退还中介费、押金和剩余租金,中介说可以换房,房东只愿退租金不退押金。”李女士拨打投诉热线,被告知“涉及个人中介和房东,属民事纠纷不受理”;报警协调无果,当地相关部门则表示“合同纠纷需自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无奈之下,李女士将房东和中介告上法庭。司法介入后,房东妥协退还押金和剩余租金,李女士撤诉。但收取1600元中介费的个人中介仍拒绝退款。
2024年5月,上海的周女士通过中介租房,看房时虽闻到异味但被“前租客住了半年”的说法说服,支付中介费及押一付一共5600元。入住后她出现失眠头疼,自测甲醛0.284毫克/立方米,CMA机构检测显示甲醛为0.185毫克/立方米,远超安全限值,于是紧急搬离。
房东拒绝退押金,还要求她承担50%中介费;中介称“中介费是应得的,可继续帮忙找房”。周女士决定起诉。立案前经法官调解,房东才退还押金并承担检测费。
“全程没人主动担责,非要闹到法院才解决。”周女士说。
为什么租赁市场上有这么多“串串房”?
“主要是因为租赁市场上不法中介和二房东为了节约成本,收房时专挑‘老破小’,装修用的大多是建材市场的尾货——30元的强化地板、50元的复合门,墙面粉刷只做表面功夫,水电改造更是敢直接走明线节省成本。他们靠网红滤镜骗小白,比如用浅色系显大,密集灯光遮瑕疵,家具全是最廉价的板式款。”北京一名有十余年从业经历的租房中介告诉记者,在这种劣质材料的堆砌下,室内必然有害气体超标。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