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本报讯 (记者 徐媛 通讯员 黄子珍) 在径山村卫生服务站二楼的中医护理室里,一封封手写的表扬信被整齐地收纳在主治中医师林沁的抽屉里。这些信纸大小不一、字迹工整或潦草,有的用铅笔写着“感谢治好了我的肩周炎”,有的用彩笔画上笑脸,落款是“村民许大伯”“茶农王阿姨”……
“几年前,村民们自发给我们写表扬信,至今已攒了几十封。”林沁对每封表扬信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这封信出自村里一位字写得特别好的老人,这是一位小朋友帮她妈妈写的。”
2021年,余杭以“舒心就医工程”1312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基层。径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各村服务站推广中医服务,包括刮痧、拔罐、针灸等十余项。
如今,各卫生服务站已实现“每周至少4个半天”提供中医服务,基层中医非药物诊疗人次占比达11%。
“以前犯肩周炎要往市里跑,现在走两步就到村卫生服务站,针灸、拔罐样样有。”家住径山村的78岁许大爷告诉记者。
“家门口”的中医服务不仅可以提供健康管理,也拉近了村民的“邻”距离。今年夏天,三伏贴药丸供应紧张,村民李大爷主动带来了自家的药盆帮忙研磨,周大妈也搬来了竹筛,帮忙晾晒药材。
“今年三伏天,径山村卫生服务站日均接诊量突破80人次,20余位村民联名写下《关于增加中医服务时长的请愿书》,字里行间透露着朴素和真挚。”林沁告诉记者。
中医服务下沉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今年4月以来,余杭通过“市级师资培训+区级骨干班”的模式,累计培训基层中医适宜技术人才200余人次,实现卫生服务站全覆盖。在杭州市中医适宜技术比武大赛中,余杭卫生健康局代表队取得了排名第五的好成绩,涌现出一批像林沁一样的中医适宜技术行家能手。
黄哲杰是首届余杭区医坛新苗学员,自2018年加入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他带领团队根据地域特色创新打造蜡疗技术,以白蜂蜡为基础材料,加入20余味中药材。
“百丈地处山区,老年人居多,这种疗法对老人常发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寒湿性疼痛效果显著。”黄哲杰介绍,截至目前,蜡疗已帮助百余名患者改善关节问题。
余杭中医服务正在“破圈”吸引更多群体。今年7月,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推出中医抗衰门诊,将桃花灸、针灸美容等项目与现代技术融合,首周便吸引50余人体验,其中不乏00后。“以前总觉得中医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连闺蜜聚会都在聊中医护肤。”市民张女士说。
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余杭积极打造第二届中医药文化节,全区各医院及医共体分院纷纷开展中医夜市、八段锦教学、中药香囊DIY等活动,融入中医膳食、中医茶饮等元素;结合“千医百场”义诊,各镇街累计开展中医体验活动30余场次,服务群众万余人次。
接下来,余杭将进一步扩大中医适宜技术覆盖面,计划三年内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升级,培育10个以上特色中医服务品牌,让中医药真正成为百姓“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健康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