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微光的力量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8版:校园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瓶窑二小 杜彩兵

  今年7月,我圆满完成迪拜中国学校两年支教任务,回到祖国怀抱。在海外热土上,执教华人子女,是温暖与挑战交织的双向奔赴。这里有文化碰撞与情感共鸣,有成长困惑与突然绽放。于我而言,教育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无数微光汇聚的力量——它们虽不起眼,却足以让教学生涯熠熠生辉。

  教育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不知哪个瞬间会点亮彼此。作为班主任,我常思索:如何让每个孩子被需要、被看见,引导班级向上,又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节奏?

  阿联酋华侨华人“最美诗文”朗诵比赛中,为增强迪拜华人子女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我选定路遥的《祖国到底是什么》,坚持让全班孩子参与。根据他们的特点分配任务,一遍遍带二年级的他们打磨语感、倾注情感——对低龄孩子而言,朗诵远比阅读难。当获奖喜讯传来,教室瞬间沸腾,所有辛苦都化作“值得”。我被点亮了:被孩子们的默契与成长,被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更被文化根脉悄然植入心间的希望。

  面对这群从小在海外成长的孩子,我常自问:教育的痕迹能有多深?班上有个从国内转来的男孩,初来时封闭倔强,对一切满不在乎。他妈妈在电话里说:“老师,他还需要时间。”这句话点醒我:教育本是慢的艺术。于是我践行“掌声响在阳光下,沟通留在私语时”,公开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私下耐心引导他的过失。

  某天,这个曾让我犯难的孩子,默默把从中国带来的奶糖塞进我手里,甚至分给同学后,要把罐子里剩下的全给我。他没多说一句话,却用最朴素的行动传递了信任与亲近。那一刻,我清晰听见教育落地的回响。

  任期结束离别时,这样的回响愈发真切:曾因调皮被我多次谈话的孩子,紧紧抱着我喊“舍不得”;当我把亲手设计的嵌名诗相框送给他们,全班齐声大喊 “老师,我们爱您!”分别许久后,家长仍会发来旅途见闻。家长们的留言更让我动容:“离别是孩子的成长课,她会永远记得最爱的杜老师”“孩子的进步凝聚着您的心血,我们铭记于心”“感恩遇见,有您呵护我们很放心”……这些认可让我明白,平日与家长的真诚沟通、与孩子的细心相处,早已织成温暖的网,托举起教育的重量。

  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希望“让每个孩子都发光”。这不仅需要在班级设多样岗位,让“人人有事做,争当小主人”,更要支持他们走向广阔舞台。对毫无才艺的我而言,带孩子登大型舞台并非易事。

  艺术节来临,我们以集体舞《孩子的天空》全员参赛。在家委协助下,反复调整队形、抠动作细节,最终孩子们成功入选学校六一展演。惊喜之余,更大的挑战袭来:学校希望我们表演阿联酋经济部次长赠送的歌曲《Children's Day》,这是重要的对外交流任务,时间却极为紧迫。

  我没有退缩,争取多方支持,带孩子们迎难而上:周末修改视频背景,课余反复排练。最终,孩子们在闪耀灯光下自信表演,节目登上多家官方媒体。那一刻,所有日夜兼程的辛苦,都化作感动与自豪。

  如今我终于懂得:教育不是瞬间绽放的焰火,而是埋进时光的种子。那些全情投入的昼夜,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让你听到回响——也许是一句“舍不得”,一声“我们爱您”,是一把悄悄递来的糖,也是一个清晨可爱的微笑与拥抱。

  而这些,就是我在教育路上最珍贵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