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闲林和睦小学 张侠忠
我的教师生涯,始于西部山村一所受“5·12”地震影响的小学。教学楼墙体裂着缝隙,我们便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上课。校园不足一亩,六个年级加起来不足三百名师生,我是当年三名外地新教师之一。
师生们经常见面,见面都会打招呼,无论在课堂、课间,还是往返洗手间的路上,只要撞见我,他们总会笑着喊 “张老师好!”还会把右手举过头顶,行一个稍显生涩的队礼。这一声声问候,让我很快记住了许多孩子的名字。
当时,那里的孩子都是走读的,不用家长接送,不少还是跟着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每天清晨,他们自己做早餐,吃完就约着同伴,沿着羊肠小道或崎岖山路往学校赶;中午,家远的孩子不回去,就在教室或院子里啃馒头、做游戏,即便只有干馒头当午餐,也个个笑得自在。见此情景,我便在厨房用电水壶烧开水,把一次性杯子分给孩子们,看着他们就着热水吃得更香,心里也暖了几分。
很快迎来我的第一个教师节。一早走进办公室,办公桌中央竟摆着几束用狗尾巴草捆扎的野菊花,下面压着张从作业本上撕下的纸条,铅笔字工整写着:“送给张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
我的心开始快速地跳着,还没来得及细细观赏这些野菊花,接着,来自岳家山的岳永红、来自李家河的李春秀、来自车郭家的郭聚等学生,纷纷给我送来了节日的祝福——五颜六色的野菊花。一声声“张老师节日快乐”让办公桌很快成了“微型菊展”,淡淡的花香飘满了办公室。
野菊花真漂亮。花瓣上还沾着未干的露水,金黄的灿烂、洁白的素雅、鲜红的热烈、粉色的甜美、紫色的梦幻,每一朵都透着山野的灵气。我忽然想起曾在课堂上说:“我不喜欢假花,我喜欢真花。”孩子们竟记在了心里,没有凑钱从镇上买塑料花,而是在上学路上采了野菊送来。
只是看着脱离枝头的野花,我又觉得可惜,便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这片山野上的小主人,野花在野外时最美丽,下次你们带上我,一起去欣赏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野菊花,好不好?”孩子们齐声应和,声音格外响亮。
于是,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周日,我们真的组织了秋游。大家在山野间追逐蝴蝶,寻找各色野菊花,累了就席地而坐,分享路上的趣事,还会趴在地上,把鼻子凑近花苞细嗅清香。
如今十几年过去,孩子们那句“张老师好”仍像带着温度,每每想起都暖意十足。那些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也始终开在我的记忆里,从未凋谢。初为人师的那段时光,或许算不上轰轰烈烈的教育篇章,却藏着最纯粹的师生情谊。回忆不是为了回头,而是让这份温暖成为往后教育路上不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