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五常中学 陈佳露
午后阳光斜斜穿过窗棂,在讲台投下斑驳光影。连日备课批改作业让我疲惫不堪,躺在班级后排的躺椅上浅眠,迷糊间能听见窗外车声,还有记忆深处的风声。醒来时眼皮沉重,意识却缓缓回笼,抬头第一眼,便望见黑板上那行醒目的白色粉笔字。
墨绿色黑板上,“翻书声音轻一点,老师在睡觉”几个字写得并不工整。笔画带着稚气,占去半块黑板,粉笔痕深浅不一,透着孩子特有的认真。
我愣住了——这群鲜少表达情感的初三学生,竟用这样的方式默默关心我。暖流瞬间冲垮疲惫的堤坝,阳光落在字上,反射的柔光有些耀眼,似将我胸腔里沉寂已久的东西“啪”地点亮。
我不禁想象当时的场景:孩子们午睡醒来,见我仍熟睡,便互比 “嘘” 的手势,蹑手蹑脚。有人灵光一闪,拿起粉笔小心翼翼写下这句话,还不时回头确认未吵醒我。这无声的关怀,这笨拙而郑重的守护,竟出自那群我以为“冷漠”的孩子。
而这又叫我联想起一个细节来。上学期因家庭原因自我放弃的男生,初三开学后眼神少了桀骜。我让他帮忙搬午睡用的躺椅,于是他每天中午都会默默从办公室搬来折叠床,提前展开并铺好毯子。这些平日在课堂上限定了“学生”身份的孩子,此刻正以“人”的身份体贴着另一个“人”。
我开始反思过往:曾以为教育是单向输出,我是拉纤者,奋力牵引学生这艘“船”,将疲惫视作奉献的证明,苛责他们分心、焦虑他们未能吸收知识。然而这行粉笔字,却以一种温柔又有力的方式,颠覆我的认知——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师生之间温暖的能量交换。我所付出的关心、耐心与苦心,从未消失,早已像种子埋进他们心里,此刻破土而出,长成能让我倚靠的绿荫。
想起初登讲台时,老校长对我说:“不要小看你说的每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句会点亮某个孩子的一生。”我一直努力想做灯塔,却从未想过,会被学生用最本真的善意点亮。这种善意无关成绩与才艺,剥离了分数计较与规则约束,源于心与心的共鸣,也让我明白:教育最终要培育的从来不是答题机器,而是懂得体谅、愿意让世界变得更温柔一点的人。
那个午后剩下的时光,变得轻盈而明亮。我没立刻擦掉粉笔字,任它像枚温暖的勋章。孩子们回教室后,眼神交汇间自有默契,相视而笑却不提那行字。夕阳西下,我终于拿起板擦,粉笔灰落下如同某种庄严的仪式。字迹可擦去,但那份温暖已镌刻心底——它提醒我,每一分付出,都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生长,终将在某个时刻,回馈我前行的光芒与力量。
那一刻,我被点亮。而那光,终将照亮我走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