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揭露海外档案中的日军侵华罪证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3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本报讯 (记者 濮玉慧 通讯员 成睿) “翻译时,笔尖像在历史的碎玻璃上行走,每一步都带着刺痛。”提及翻译《杭州,1938》,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孙炜感慨道。

  这本今年7月出版的书籍,全称为《杭州,1938:海外档案中的日军侵华罪证》,收录了1938年前后在杭外国人记录的日军暴行,多数资料为首次译成中文。

  201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协和神学院伯克图书馆,杭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周东华意外发现《杭州,1938》卷宗。随后,他与杭州市档案馆合作梳理资料,邀请当时正在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援疆的孙炜承担翻译工作,多位专家参与打磨,最终促成书籍出版。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广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前身)院长苏达立医生的回忆录《从教会医院到集中营》,美国人万克礼的日记,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之一)校长明思德、蕙兰中学(杭州第二中学前身)校长葛烈腾等人的书信报道等。

  苏达立的回忆录冷静克制,万克礼的日记琐碎直白,葛烈腾的书信慷慨激愤。“三部分文字是三种不同的风格。”孙炜说,翻译中如何还原语气是极大的挑战。

  援疆期间,孙炜白天完成教学,夜晚全力投入翻译,耗时一年半,那些被周东华拍照带回的档案终于变成铅字,勾勒出1938年杭州的苦难与坚守:外国人与国内有识之士自发保护市民,难民营里富裕者捐米、医院收到匿名捐赠,无名英雄阿四、付大嫂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编织生命网络。

  书中诸多细节直击人心:几名男子被日军用刺刀抵住后腰,仍拒绝带路“找姑娘”,血溅当场,“不愿也不能这么做”的遗言成为民族气节的注脚;葛烈腾笔下,200多名妇女被日军追赶整夜,藏身之处接连被搜,涌入难民营时,诉说的都是杀戮与强暴……“这些细节让宏大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孙炜说,这本书不仅是杭州的记忆,更是民族苦难与坚韧的缩影,外国侨民的客观记录是揭露历史真相的铁证。

  “和平需要勇气捍卫,更需理性构建。”孙炜认为,本书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它用史料取代说教,让年轻人明白,爱国是灾难中的责任、逆境中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