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键盘敲击之间,屏幕上凌乱的牙齿三维模型逐渐规整有序……这不是牙医在操作,而是一位计算机教授在用代码“种牙”。
5年前,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佳舟收到学生转达的企业合作邀请。企业是汉斯夫(杭州)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是一家专注于牙科数字化设备与定制产品的公司。彼时,汉斯夫正面临算法依赖人工、工作效率低下的技术瓶颈,而陈佳舟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图形学与人工智能,恰与口腔数字化需求高度契合。自此,陈佳舟和汉斯夫的团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创新,改变了传统牙科制造的生产方式。
今年6月,陈佳舟成为汉斯夫的科技副总。
(记者 陈坚 通讯员 王艺涵) 5年磨一剑,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陈佳舟和团队让人工智能在口腔医疗领域真正“咬”住了降本增效的硬骨头。
五年前,在浙江工业大学的支持下,双方很快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陈佳舟带领团队扎根企业一线,从临床数据获取、算法训练到产品测试,展开全链条攻关。
团队研发的“医学规则的多模态数据矩阵算法”,覆盖了口腔数字化设计的核心环节,能自动完成义齿设计的重复性工作,帮助企业实现效率提升50%,人工设计成本大幅降低。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一种全新的产学研融合模式,企业工程师走进高校实验室,高校研究生蹲点生产一线,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无缝衔接。这种深度耦合不仅推动了技术落地,还催生出8项国家发明专利、3名硕士人才的输送,以及一篇被顶级学术会议ICCV 2025收录的论文。
效益数字同样令人瞩目:算法软件在提升设计效率的同时,节约人工成本70%,累计创收1500万元。更重要的是,汉斯夫借此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产品线延伸至“设计—加工—销售”的全链闭环。
陈佳舟认为,“科技副总”这个身份远不只是名义上的认可。“它把传统的校企双边合作,升级为‘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协同,极大地增强了合作的稳定性和成果转化的效率。”
对汉斯夫而言,陈佳舟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研发体系的重构与前沿方向的指引。“陈佳舟教授和团队帮我们制定技术路线,这是传统制造企业最需要的。”汉斯夫负责人表示。
站在新起点,陈佳舟已与汉斯夫制定第二阶段目标:研发AI牙科数字化算法,力争效率再提升85%、人工成本再降75%,预期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同时,陈佳舟也希望借助“科技副总”这个身份,推动更多学生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在余杭,像陈佳舟这样的科技副总有3位。今年4月,我省启动科技副总选聘工作,推动高校科研人才下沉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加速成果转化。余杭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科研资源,征集需求59项,促成合作26项,为产学研融合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