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清水
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在“仁和之夏 艺绣星空”的舞台上,伴随着一声“高头竹马来了”和激扬的歌声,十二匹颜色各异的竹马奔腾而出。在不断变化的阵法中,表演者轻快的步伐舞出了万马奔腾的气势,令人震撼不已。台下观众的掌声、叫好声彼此起伏……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精彩的演出,实在是少见。因此,我对“高头竹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想一探究竟。
据说,“高头竹马”起源于南宋时期。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从北方一路逃到南方,当逃到仁和永泰一带时,身边的亲兵早已走散,眼看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他不由仰天长叹一声:“难道真是亡我大宋吗?”正在这危急关头,奇迹出现了,只见前方烟尘滚滚,喊杀声震天,后面的追兵以为大宋援军到了,于是赶紧撤退。小康王惊喜,走近一看才知,原来是永泰百姓为阻挡金兵,用竹片扎了马的形状,马头很高,外面糊上彩纸,套在身上一起呐喊舞动,虚张声势,吓退了金兵,救了小康王。后来,小康王在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为感谢搭救他的当地百姓的智、忠、义、勇的精神,特赐“仁和”地名。
后来,人们就把“高头竹马”的阵法、动作、服装、锣鼓演绎成为传统的马灯舞。每当逢年过节,婚嫁喜事,大型活动都会上演“高头竹马”助兴,以求平安顺利,马到成功。
现在,表演“高头竹马”的是仁和百花艺术中心的团队,团长是仁和永泰村的姚连芬。她的父亲姚荣铨,是省级第一代“高头竹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姚荣铨是仁和街道的退休干部。他的兴趣爱好广泛,书画、集邮和京剧样样通,特别喜欢戏曲舞蹈,二十多年前就在村里组织三十多人的“高头竹马”舞队。每当正月初五,他带领队员们,锣鼓唢呐响起来,载歌载舞扭起来,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给村民们送去新春的祝福,场景热闹极了。有时,舞队也参加庙会和大型活动的表演。可是,到了前几年,由于多种原因,舞队就偃旗息鼓了,这让他感觉很苦闷。
2018年,国家大力推进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传统文化复兴的春风吹进了仁和。仁和街道和永泰村委力荐姚连芬接力,成为第二代“高头竹马”传承人。
姚连芬从小就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长大。小时候,父亲和演员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服装,手持马鞭,戴着竹马在场上欢腾跳跃,内心总是充满了向往,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能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一直是她的梦想。尽管她本来有心仪的工作,但是当领导有意让她做传承人的时候,她二话没说就挑起了这副重担。
姚连芬成立了“仁和百花艺术中心”。凡事开头难。建团之初,可谓困难重重。一是传承“高头竹马”,需要继承和创新,在传统里注入新的活力,创新求变,让它变得多元化,让更多人喜欢。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用竹片扎几匹马头,彩布一包,敲锣打鼓,在台上溜达两圈,哪能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自己单打独斗肯定不行,这就需要招揽人才。二是创新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些摆在眼前的难题让她寝食难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她一筹莫展时,好运来了。一个集演员、歌手、作词、作曲、编剧、编舞、导演、音乐、制片于一身,热衷于非遗传承工作的文化自由人郭劲加入了团队,担任艺术总监。永泰村委、街道纷纷给予支持。资金不足时,老父亲拿出积蓄,支持女儿的工作。
接下来,他们在姚老先生的指导下,不断地研究探索传承和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继承和保留原生态“高头竹马”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改良,编排了浙江省级非遗仁和永泰“高头竹马”第四代。重新设计制作了可拆装的竹马道具,马头升级为全竹编,结合了竹艺、布艺、皮艺、铁艺,充分体现了古老高头竹马热闹喜庆、吉祥如意的特色。保留了方阵、盘角阵、元宝阵、锁条阵等阵法,同时增加了一字长蛇阵、梅花阵和亚运元素,每个阵势都有特定的寓意,表现出仁和“高头竹马”的精气神,体现了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的气势,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们创作的歌曲《高头竹马》,通过歌词的叙述,激情的演唱,民乐和动感的结合,叙述传统故事,让人们了解“高头竹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让仁和非遗“高头竹马”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们的演出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传统原生态加现代舞台艺术元素,音乐、灯光、舞马结合在一起,让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姚家父女和同事们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充满热情与奋斗的艺术之旅,也是传承与创新的美丽画卷。
如今,百花艺术中心已经有队员三十多人。他们在姚连芬的带领下,积极承担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贴近百姓的生活,经常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走进社区和街道,截至目前已经义演上百场,为观众提供了融千年古韵与新时代新风于一体的视听盛宴。
近几年来,“高头竹马”这一省级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在国内外的大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很多殊荣,成为余杭文化的一张金名片。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头竹马”一定会越来越火,越走越远。
姚家父女还在仁和小学义务办起了“高头竹马”舞蹈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上“高头竹马”,以使这一艺术瑰宝代代相传。
前几天,我见到了父女俩,一番交谈,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当我问及“你们精心传承文化遗产,不仅影响自家生意,甚至倒贴钱,不觉得亏吗?”他们说钱那玩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优秀的文化艺术却能世代相传。听了他们的话,我觉得我提的这个问题太幼稚了。我只能用一句古诗赞颂他们:“德才兼备人中杰,品貌双全世间稀”。
姚家父女为使“高头竹马”重放异彩而殚精竭力,他们的人生充满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