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价值意蕴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6版: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 胡承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准确、完整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既是全面系统地科学理解和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也是科学理解和把握20年来我国尤其是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的关键。

  重新确立自然生态的社会价值

  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隐喻的方式,指明了绿水青山在社会意义系统中的价值地位。

  在商品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产生对货币财富的欲求,自有其合理性,但当这种意识趋向于“一切向钱看”的金钱至上主义,且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用自然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眼前的财富利益时,将严重危及人们生存生活的根基。

  这种现象是商业利益的短视表现,从根源上看是对人类生活意义认知的扭曲:忘记了自然生态是人们生存生活的根基;忘记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融合是人生意义的本质要求和本质表现;忘记了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人类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首要意义就在于重置了人类社会意义系统的网络格式,重新凸显了绿水青山自然生态在社会意义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首要价值,从而扭转了社会意义系统物质化、货币化的向下趋势,将被颠倒了的社会意义系统序列重新颠倒了回来。

  其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找到了新的出路。

  将绿水青山注入人们自己的生活之中,或将自己的生活融入绿水青山之中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关于人的生活状态的意向性所指,并为文人墨客所讴歌。尽管这种意向性境界对于广大劳动群众来说,显得有些遥远,或者说只能在生存层面上有所体现,但它始终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确立,为中华民族这一数千年来的精神追求找到了新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现实出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且将它变成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融入其中的、人人都能体验感觉到的普遍的“天人合一”境界和现实的生活情景。

  科学定位自然生态的物质价值

  在自然经济历史阶段,尽管自然生态是整个物质生产系统的自然前提和自然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并不直接产生普遍的财富效应——无法变现为货币硬通货。绿水青山对人们生活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审美层面,而非财富层面,这是自然经济历史时期的时代局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快速迈入商品社会,这一方面使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让人们迅速摆脱物资匮乏,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让人们不仅远离了绿水青山的审美意境、失去了自然经济历史时期的时代浪漫,而且动摇了物质生产发展可持续的根基,动摇了绿水青山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基础性的价值和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确立,不仅扭转了“GDP至上论”,重新接续起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文脉,而且在两大层面阐释了绿水青山在社会物质生产和财富生产中的价值地位和意义。

  一是以隐喻的手法重新肯定了绿水青山本身的物质价值: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性核心内容,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打破了仅将可交换变现的物质产品、仅将金钱视作社会财富的认知局限。

  二是揭示了绿水青山在商业社会中保持审美价值、人文价值的同时直接产生财富价值的可能性、现实性:或将绿水青山直接转变为经济商品,如绿色生态农产品;或将绿水青山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如发展生态旅游;或通过营造绿水青山产生“碳汇”价值。

  概而言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农业文明、自然经济的内在逻辑和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内在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绿水青山在商业社会中潜在和现实的物质价值、财富效应,为人们指明了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价值

  理论的意义在于运用于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四重实践价值。

  一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发展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为推动这一转变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实现路径,进而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生态省建设。

  二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了财富观念,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科学认识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开辟了人民群众致富的新路径,进而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行为方式,引导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转向绿色、健康、富足与审美相统一。

  三是帮助人们解决或者说调和了传统农业文明意识与现代商业文明意识之间的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商业逻辑压力之下躁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进而指导人们排除了因工商业发展导致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可能陷阱,为人民群众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成为“全面的人”提供了可能性。

  四是不仅使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融合发展成为现实,而且为后续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人文条件,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摘自《浙江日报》,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人文经济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